朱立蕃
本文基于大中專學生營養狀況調查對大中專學生生理健康成長、提高大中專學生抵御疾病能力、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的意義,剖析大中專學生營養現狀,針對營養結構不完善、營養知識欠缺、良好的營養習慣沒有養成、特殊人群營養失衡等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完善膳食結構,豐富學生膳食種類;開展營養教育,普及營養知識;注重習慣養成,推介營養食譜;精準定位人群,做到因人而異等。
營養問題不僅影響著大中專生的生理發育,而且也直接影響著大中專學生的智力發展與未來成長。鑒于大中專學生營養問題的重要性,本文在調查的基礎上,對大中專學生營養狀況進行調查,從而根據大中專學生的營養現狀,提出相應的建議,以全面改善大中專學生的營養狀況,促進大中專學生健康發展。
大中專學生是我國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大中專學生營養狀況進行調查,對于確保大中專學生生理健康發展、提高大中專學生抵御疾病能力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確保大中專學生生理健康成長
“大中專學生正處于生長的關鍵時期,完善的營養是確保大中專學生生理健康發展的生理基礎。”只有不斷優化大中專學生的營養結構、確保大中專學生營養充足,才能實現大中專學生的健康成長,并為學生智力發展提供支持,否則,這些都是空談。
1.2 提高大中專學生抵御疾病能力
目前,我國大中專學生身體素質與社會進步相比,相對滯后,不少學生出現營養不合理現象,造成營養過剩或者營養不良等現象,制約了大中專學生抵御疾病的能力,對大中專學生營養狀況進行調查,將為優化學生營養狀況提供支持,從而提高學生抵御疾病的能力。
1.3 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大中專學生屬于我國人才結構體系中的基礎性人才,他們的身體素質和智力發展水平、技能素養等直接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學生營養狀況進行調查,將有助于提高大中專學生生理素質,為學生智力發展和專業成長提供有力的支持,從而確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本次調查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通過對問卷和訪談進行分析整合,大中專學生營養狀況從整體上來說,我國大中專學生營養狀況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營養結構較為合理,營養攝入能夠滿足學生日常需求,但是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營養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大中專學生的營養結構存在單一化現象,盡管營養結構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種類單一現象仍然比較突出。以谷物為例,主要以米、面為主,其他種類較少。
2.2 學生的營養知識較為欠缺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中專學生的營養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涉及到具體的營養知識,不少學生概念模糊,這就表明大中專學生的營養知識和營養理論較為欠缺,亟待進一步的普及。
2.3 良好的營養習慣沒有養成
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改善大中專學生的營養狀況具有重要意義,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營養習慣,尤其是男同學,飲食習慣存在很大的問題,暴飲暴食現象較為嚴重。
2.4 特殊人群的營養狀況失衡
我們針對特殊學生人群進行了調查,主要對男生、女生群體,貧困生等進行深入調查,我們發現男女生營養狀況存在一定的差距,女生營養狀況要明顯好于男生,但是基于男女生的精致化營養較為薄弱,貧困生的營養狀況明顯要低于一般學生。
基于大中專學生營養狀況調查結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優化大中專學生營養水平。
3.1完善膳食結構,豐富膳食種類
目前,大中專學生膳食結構還存在不合理現象,需要進一步完善大中專學生的膳食結構。針對大中專學生運動量比較大的特點,加大熱量和蛋白質的供給比重,此外,還要注重豆制品、奶、魚、瘦肉、水果、蔬菜等全面營養供給,確保大中專學生鈣質吸收,此外基于大中專學生生長需要,注重脂溶性維生素、脂肪酸、動物肝臟、堅果等營養補充。
3.2 開展營養教育,普及營養知識
針對當前大中專學生營養知識缺失現象,要利用大中專院校的教育優勢,開設專門的營養知識課程教育,或者在其他課程教學中有機滲透營養知識教育,例如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增加適當的營養知識教育。此外,還可以結合大中專學校校園活動,開展必要的營養知識講座,以及知識競賽活動等,實現營養知識的普及,強化學生營養意識。
3.3 注重習慣養成,推介營養食譜
為了進一步提高大中專學生的營養習慣養成,改變大中專學生不良的營養習慣,可以推廣營養套餐,包括營養早餐、營養午餐和晚餐等,并對學生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提出建議,三餐不僅要要做到定時,而且要定量,早餐要吃飽、吃好,中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在熱量分配方面,要做到科學合理,以堅持均衡營養為習慣養成的基本原則。
3.4 精準定位人群,做到因人而異
針對大中專學生的人群營養現狀,要做到精準定位,對于男女生要做到因人而異,同性要根據學生的運動情況和身體實際,提高合理的營養指導;對于貧困學生,要做好幫助工作,通過提供勤工儉學、經濟幫扶等措施,確保貧困學生的營養到位,切實消除因經濟貧困導致的營養“貧困”。
(作者單位:云南商務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