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杜紅武 文
2019 年8 月30 日—9 月1日,2019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行。此次盛會設置了熱點解析、專題對話、市場論道等10 場分論壇,聚焦自動駕駛、大數據、云計算、移動出行、雙積分背景下傳統汽車發展,以及商用車未來和節能減排技術等汽車行業發展的焦點問題。
在9 月1日上午召開的“市場論道:解析市場現狀,探索商用車未來”專題論壇上,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學鋒、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汽車物流分會執行副會長馬增榮、采埃孚商用車技術事業部中國區副總裁戴章煜、天津華誠認證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云霞分別做了主題演講,就商用車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在乘用車、商用車、工業應用等領域打造下一代出行方案,物流企業如何向供應鏈服務轉型,商用車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的新動能等話題,與參會的眾多商用車企業代表,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觀點。

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學鋒
我國商用車技術的發展可歸納成3 個階段:第1 個階段是基本需求實現了從無到有。1978 年改革開放中的經濟發展是與輕工業、民生相關聯,帶動了當時中型車的發展;1988 年隨著中國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用戶對燃油車經濟性的需求迫切,商用車開始柴油化;1998 年以后隨著對外出口增加和對內大量基礎設施的投入,我國經濟進入到了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帶動了重型車的發展。
第2 個階段是技術升級。從2008 年開始,隨著電控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汽車技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第3 個階段是技術換代。從2018 年到現在,未來已經到來,得益于通信技術、能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車輛消費需求快速升級。同時,行業發展到了新技術時代,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大,而且是從大到強的問題。
商用車的驅動要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規/標準、市場環境、用戶需求和技術發展4 個方面。首先是政策法規的驅動要素。新能源的補貼政策即將退出,商用車的雙積分政策也在討論之中。與此同時,最近2 年國家在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發布一系列頂層設計標準,使得中國未來相關技術會得到快速發展。在排放法規方面,國Ⅵ己經開始實施,目前相關部門正在考慮制定國VII 排放法規。
蔣學鋒認為,一方面是排放法規進一步加嚴,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在實際道路條件下的控制。同時,現在的油耗法規不夠完善,油耗是主機廠與客戶的一場博弈,從管控方法看應該考慮排放法規再加上整車的法規配置。當然還有一些安全法規,總體來說法規的升級速度越來越快。
其次,從市場環境來看,中國的商用車市場逐步走向成熟,表現在TIV 的量(汽車行業的年度總銷量數值)受到了經濟發展結構的變化。質量、創新的驅動,以及物流運輸效率的變化,包括多市聯運的影響,TIV 的總量不會像以前一樣不斷創造新高。從車輛結構來看,以前拉的都是低產業的原材料,現在更多的貨物是消費品、電子產品,對車輛的結構、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三,物流行業效率的提升,包括物流行業和自動駕駛的結合,新的商業模式正在激發出來。從客戶的需求來看,客戶越來越年輕,客戶對于生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客戶對于車輛的性能不僅僅局限于輕量化、大功率某個特點的需求,而是更加追求綜合性能、駕乘的體驗感以及整個生命周期的控制。此外,隨著電子技術和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將會對車輛未來技術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對于未來商用車市場和技術的發展趨勢,蔣學鋒從6 個方面進行了分析。首先是市場環境,未來會逐漸走向成熟,從增量市場走向保有量市場;第二是競爭環境。隨著關稅下調,股比放開,由于內部的消費需求升級,客戶更加關注綜合性的體驗,可以預計在未來幾年國內競爭國際化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第三是技術趨勢,將由傳統的技術向新技術的轉型;第四是供應商趨勢。主機廠與供應商從簡單的買賣關系,轉為聯合開發、進而向戰略合作轉移;第五是物流趨勢,未來將是高效、集約和新的商業模式結合,包括跨產業整合的趨勢更加明顯;第六是主機廠的趨勢。作為主機廠,將從過去生產車、銷售車,更多轉向服務。
蔣學鋒認為,商用車未來轉型是3 個“0”目標:就是0 排放、0 事故、0 等待;以自動駕駛、網聯技術的拉動,去解決商用車面臨的困境。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汽車物流分會執行副會長馬增榮
目前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一直持續擴大,每年增長基本緊跟GDP 增速。與10 年前相比,物流費用近幾年下降了3~4 個百分點,達到14.8%。未來還將繼續下降,整體來看道路運輸的費用在物流總費用中是不斷降低的。
根據2013-2018 年的統計數據,全社會的貨運總量為450~500 億t,公路貨運總量300 億t。這就意味著整個社會的貨運量總體趨于穩定,對車輛總體需求將會達到飽和點,從增量市場向保有量市場轉型。
目前物流結構受到電商發展的推動,物流資源逐漸向大企業整合。物流行業由于貫穿整個生產、消費鏈條,物流企業也在逐漸向供應鏈服務轉型。當然,物流技術的應用包括自動化、網聯化、電氣化、電動化等。
眾所周知,鐵路以往80%的市場都用在戰略物資和基礎物資的運輸上,包括煤炭、糧食的運輸。但是隨著高鐵的發展,現在鐵路越來越多地融入到消費類產品的服務當中。其中,鐵路運輸業經過10 年發展轎運車項目,已經占據轎運車市場40%的份額。下一步,鐵路運輸也會介入冷鏈、物化品等領域。中鐵集裝箱、中鐵快運對物流的介入,將來可能會形成以鐵路為骨干、以沿海航運為結合的多式聯運局面。未來,長距離從南到北用貨車運輸的局面肯定要發生根本變化,今后車輛的運輸長度一般會在300~500 km 之間,也就是城際之間當天往返。
馬增榮認為,物流用車的發展趨勢是標準化。隨著人力成本的增加,將來一定不是靠人搬運物品,而是采用機械化、自動化技術——標準車輛和標準托盤結合,標準托盤和標準包裝箱結合。
在推進城市物流新能源化方面,深圳和成都走在了前面,按照城市標準,整合了多家供應方做城市電動車輛的運維。
再有就是制造業的服務化。實際上,在整個消費市場處于升級的過程中,存量市場的品牌會向服務品牌轉變。未來,在后市場中的維修、保養,包括圍繞最終使用者的服務沒有必要多家公司都提供,運輸業各方可以共享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圍繞著卡車服務上尋求更多的場景,商用車未來才有更多的聚焦點。
在包括商用車的整車領域,逐漸走向從個體戶到物流公司的時候, 從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即總擁有成本)考慮,需要有更可靠的整車,更安全、高效的技術來服務這個行業。
面對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以及物聯網、電動化、人工智能、云計算,智能化城市即將到來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很快地、很及時地打造下一步的出行方案,配合好主機廠的開發和量產節拍,為物流、為商用車、為城市用車作出貢獻。
在市場和技術領域,車輛安全駕駛、集成式電驅動是發展趨勢。采埃孚在數字化和物聯網有4 個方面的技術創新開發,包括數字化、物聯網、電驅動,還有自動駕駛。
電驅動將是一個趨勢,也是采埃孚最近導入國內、投入最大的業務領域。采埃孚將配合好主機廠、客車廠開發混合動力。在這個領域,采埃孚認為集成化、平臺化、標準化是一個必然的技術方向;采埃孚的產品是集成式的三合一電機、逆變器和減速器。集成式方案能夠更節約空間,實現輕量化,提高性價比。包括電動車橋產品等,接下來也會國產化,為中國市場開發適合的產品。
為滿足長途物流需求,東風公司已經著手研制混合動力產品,我們已經完成了混合動力的模塊設計。采埃孚的看法是,走向新燃料電池道路,還是要經過混合動力的過渡。我們在傳統的燃料發動機平臺上,再加上混合動力,應該可以更好地找到解決方案。

采埃孚商用車技術事業部中國區副總裁戴章煜

天津華誠認證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云霞
據工信部統計,2016-2018 年商用車銷量呈穩定增長態勢;但是進入2019 年后,受整體市場環境影響,商用車也出現下降趨勢。2019年1-7月,商用車累計產銷同比下降3.5%和4.4%。面對銷量下滑的態勢,迫切需要新動能來刺激和提升商用車的市場活力。
與此同時,國家政策法規對商用車發展提出了更嚴格、更開放的要求。比如工信部對輕型貨車“大噸小標”現象提出治理、生態環境部發布國Ⅵ排放標準、市場監管總局新版GB 7258標準的實施、外商投資股比逐步放開,等等。面對新的法規要求,也迫切需要新動能來確保企業持續滿足合規性。
商用車本身在規劃、產品過程管理、服務等方面具有獨特性,例如戰略規劃方面受國家政策、宏觀經濟的直接影響比較大。產品特點是品種多樣、可靠性需求高。在過程管理上,單款車型產量偏低,對模塊化生產的質量管理要求高。在供應商能力方面,目前供應商質量管理體系程度水平偏低。
在新產品方面,電動化、綠色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商用車已經成為各大廠商戰略布局與產品規劃的主要方向。新技術方面,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技術正在重塑汽車產業,同時也加速了商用車行業的轉型升級。在新模式方面,共享卡車、物流等新商業模式已經在行業內逐步推行,裝載率的提升將最大化產品使用價值,最小化使用成本。在新服務方面,通過互聯網、APP 等,優化商用車后市場服務流程與效率。
面對創新提速的趨勢,也迫切需要新動能來夯實行業創新發展的基礎。從市場環境、政策法規、商用車自身特點以及創新的需求來看,都迫切需要新動能來進行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那么新動能到底是指什么?如何激活新動能呢?從國際汽車行業發展經驗看,國際一流企業的發展歷程都經受了數次的環境變化、市場波動、質量危機、創新需求的考驗,也都通過多次的質量改進、升級,不斷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進而持續提升產品競爭力。我們今天也面臨市場的嚴峻形勢,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步伐加快,面臨著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所以,在貫穿產品質量生命周期的質量管理要求不斷提升的前提下,質量升級已經成為中國汽車企業發展的共識和助推器。
在認監委的升級試點工作中,有兩項分級認證標準已經立項為認證認可行業的行業標準,其中一項是汽車行業生產組織質量管理體系分級認證要求和評價準則。這個標準結合了汽車行業的特色,融入汽車行業專業知識和最佳實踐,對組織質量管理成熟度和質量績效水平進行量化評價,實現分級認證活動,旨在推動汽車行業質量管理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