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明 文

2019 年8 月以來,經常坐國內飛機的乘客應會發現,無論是經濟艙還是公務艙,不論是全價票還是打折票,也不論航班是否正趕上“飯點”,多家航空公司提供的飛機餐的數量和內容都比以往出現了嚴重縮水。正如許多乘客反映的:接近2 h 的航程只有一小瓶礦泉水,取代了之前的流動配送各種飲料;3 h 多的公務艙只拿到幾片水果和2 塊點心;幾千元元的全價公務艙得到的餐食只有1 份三明治,而過去往往是盒裝滿滿的米飯/面條+配食。
據悉,國內幾家航空公司近期均更改了機上餐飲服務內容,整體縮減了服務內容。例如: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 年8 月19 日發出的《關于部分航線客艙服務調整的公告》稱:“受飛行航路特點和雷雨季節影響,為最大限度確保安全,即日起,國航對部分航線的客艙服務內容和服務程序進行了調整。”規定:“(1)在實際飛行時間≤70 min 的航班上,只配備小瓶瓶裝飲料,飲料由乘務員在登機前放置在座椅物品袋內。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能配備無需回收的簡餐,簡餐由乘務員在登機過程中為旅客發放,或由旅客自取。(2)在實際飛行時間在>70 min、≤120 min 的航班上,經評估后確認無法在著陸前40 min 完成餐食發放與回收的,餐食種類將調減為一種或使用無需回收的餐食呈現方式;餐飲服務程序統一調整為:發放餐食、發放飲料、收餐,取消餐前飲料服務;頭等艙、公務艙餐食調整為一次性全部提供。(3)乘務員在航班起飛后20 min 之內(或飛機平飛之前)以及著陸前30 min 之內必須在執勤座位坐好,在此期間無法為您提供客艙服務(響應空中特殊情況時除外)。”等共7 項服務得到簡化。
還有媒體報道稱,某航空公司推出的措施則是,可由旅客選擇是否取消餐食,以兌換里程積分。
對于上述變化,大多數乘客尤其是坐慣了飛機的乘客,短期內可能很不適應,也很不理解,普遍認為所購機票中是包含餐飲服務的,而“無緣無故”嚴重縮水,是航空公司在壓縮成本、侵害乘客利益,其服務在滑向“廉價航空”而機票價格卻高高在上。
而實際上呢?專家分析認為,提供令旅客滿意的餐飲服務,雖然支出了一定成本,但一直以來卻是各航空公司競爭客源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1985 年1月1日制定,1996 年2 月28 日修訂)第56 條規定:空中飛行過程中,承運人應根據飛行時間向旅客提供飲料或餐食。也就是說,對于盈利性較好的航空公司來說,從主觀來講,其實沒有多少必要對飛機餐進行嚴重“縮水”。

國航2019 年8 月19 日《公告》提出7 點簡化,重點針對120 min 以內航班

2019 年8 月以來,許多航空公司國內航班的飛機餐被指“嚴重縮水”
那么,飛機餐出現嚴重“縮水”究竟是何故呢?業內人士指出,這很大程度上與嚴格落實監管機構對飛行安全提出的要求有關!而且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背景是,近期以來國內又出現了個別航空公司的飛機在降落過程中,乘務員在回收餐飲器具時,因飛機顛簸而出現摔傷甚至影響乘客安全的案例。
早在2012 年,民航總局發布的96 號文件即要求“確保在起飛后20 min 或平飛至落地前30 min能完成所有旅客服務程序”“飛機進入下降階段后不應再為旅客提供餐食服務”。2015 年9 月,民航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客艙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再次指出,飛機“滑行期間客艙乘務員不得從事與安全無關的工作,只能履行安全職責”,航空公司制定的服務標準應“確保起飛后20 min 或平飛至落地前30 min 能完成所有旅客服務程序”,“飛機進入下降階段后不應再為旅客提供餐食服務?!?/p>

飛機餐嚴重“縮水”會帶來餐飲配送車輛數量減少和結構變化
也就是說,對于2 h 以內的航班,刨除兩頭的50 min,中間的“配送+食用+回收”時間,如果不夠富裕,只能從簡化餐飲項目和服務內容著手。也就是說,當服務與安全發生沖突,安全至上!不過,話說回來,航空公司如果單純以落實上述規定為借口,刻意壓縮服務內容和成本、剝削乘客,終將得不償失。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而且是“事”出有因,乘客只能慢慢適應。
但,“事情”的發生,乘客只是受到影響的終端,而上游會影響到很多方面。業內人士表示,飛機餐的供應需要標準化的中央廚房生產、冷鏈配送以及相應的機組服務。隨著看似普通的米飯/ 面條(熱食),一旦變成了輕食、簡餐(冷食),以及多種飲料組合變成了一瓶礦泉水,帶來的不僅是航空公司經營成本的大幅降低,還將帶來整個飛機餐產業鏈的再造和簡化。其中,以往在機場頻繁出現的航空食品車的數量會明顯減少,航空垃圾接收車的數量也會減少,礦泉水運輸車的數量會增加,有關車輛的構成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如保溫車變成冷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