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尹文麗
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珠三角所擁有的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歷史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重大機遇,這有望為其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新的動能。
如果在中國選一個最具活力之地,那么一定會有珠三角。
珠三角,因圍繞珠江三角洲而形成的特大城市群而得名,它擁有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在內的經濟發達城市,輻射華南,脈動中華,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區之一。
從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珠三角就以一個“先行先試”的黑馬姿態橫空出世,并用一系列成就來不斷強化它在人們心目中的這一印象。曾幾何時,到南方去、到廣東去,意味著“淘金”“機遇”,“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神州大地的精神指引,萬千人們渴求的目光、千軍萬馬下南方的激情,托起了珠三角五彩斑斕的過去。時至今日,在其他地域不斷對珠三角“祛魅”的過程中,驀然回首,人們卻又發現,珠三角仍舊是那個珠三角,40多年后,曾經的改革標兵,仍然在路上。
1979年7月,深圳的蛇口響起了一聲炮響,這個標志性事件后來被認為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因為它意味著中國首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蛇口工業區開始形成。兩年多后,曾在當時引起爭議的一句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被刻在了一塊巨大的宣傳板上,立在蛇口工業區大樓的門前。

12月15日,穗深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這條新的廣深客運大通道使廣州、東莞和深圳三地與珠江東岸的諸多地區進入“一小時經濟圈”(圖 / 新華社)
這個口號背后所代表的新觀念被譽為“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最終得到了鄧小平的肯定,并在隨后的幾十年中演繹成改革開放的精神路標。這種精神還從蛇口這彈丸之地輻射開來,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融合、演進提供了注解。
一切開端似乎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珠三角地區的開放歷史卻可以上溯至幾百年前。遠離中原、緊鄰海洋的區域位置,讓這里成為久負盛名的“海上絲路”商埠,早在“一口通商”的廣州十三行時期,珠三角就曾是“天子南庫”,貿易關系遠達歐美。慨嘆廣東遠離主流之雞肋地位的梁啟超亦曾不無驕傲地表示,“還觀世界史之方面,考各民族競爭交通之大勢,則全球最重要之地點僅十數,而廣東與居其一焉,斯亦奇也”,高度評價了此地敢于反傳統與不斷革新的文化特質。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嶄露頭角,到創造了著名的“珠江模式”發展奇跡,珠三角引領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探路者,也是最大貢獻者。沿時間線一路走來,我們可以看到珠三角在加速開放上的決心和實踐:從1985年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到2003年提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到2015年廣東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再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多項舉措,使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這種格局的確立,不但推動了珠三角區域高水平引進外資,讓先進的管理理念、技術深入當地發展模式,還有力推進了珠三角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地域城市間聯系的深化。
心態醞釀變化,改革開放總是“先行一步”的珠三角堪稱經濟的“發動機”。數據顯示:珠三角面積不到全國1%,經濟總量卻占廣東省的80%、全國的10%。作為珠三角區域中的科創中心的深圳,區域中心的廣州,號稱“世界工廠”的東莞、順德等,它們的蛻變無非建立在包容開放的理念上。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珠三角享受了這一理念帶來的巨大紅利,如今,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珠三角又在探索“開放”的另一種可能。
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到來之前,珠三角以“三來一補”的出口加工型經濟為主,是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出口基地,經濟表現亮眼。反映到數字上,就是廣東經濟增速時常高出全國幾個百分點。去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均GDP更是達到了12.9萬元,居中國五大城市群首位;城鎮化率85.3%,全國最高。珠三角城市群制造業的發達,還在于“包羅萬象”。在制造業大市廣州、東莞、惠州、順德等,你幾乎可以找到任何產業集群,大到汽車、石油化工,小到生活消費品服裝、食品和玩具,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到高科技產品,品類豐富,無愧于“世界工廠”稱號。而正是因為產業集群的帶動,珠三角的經濟才能實現騰飛。
從過程來看,珠三角城市群產業發展得益于上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國際上的兩次產業大轉移。這兩次產業轉移雖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結構趨同,但對于本地產業基礎的奠定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接下來,珠三角產業發展的軌跡是從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到內需導向的本地化產業自主成長,因為具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化基礎,所以,珠三角在制造業轉型中的基礎更為堅實。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產業鏈條的完整性和精細化是一地能否增強經濟后勁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一個鏈條已經形成,那么,上下游的企業可以迅速滿足需求,從而整合資源、加強分工,提高生產效率,順利完成訂單。
況且,珠三角內部各個城市間的布局明確,發展路徑各不相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珠三角所有城市中,不同地區形成了獨具自身特點的產業形態。珠海西岸,佛山、順德的智能裝備制造發展矚目。此外,珠海市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佛山市的節能環保裝備、汽車制造,江門市的軌道交通裝備,佛山市、中山市和江門市的新能源裝備,中山市的衛星及應用等,這些城市均聚集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各有特色、差異化發展,其內在寓意就在于不同經濟板塊間產業互補和協同發展。經濟的相融所產生強大的關聯性,勢必產生巨大的融合效應。
隨著時間的推移,珠三角制造業面臨布局的優化。就目前來看,珠三角的高端制造業正加大投資力度,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不少制造業大市的中低端制造業逐漸收窄規模,產能外遷,這是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制造業轉型的必然。
如果站在珠江口眺望,廣東向西、深圳向南,鱗次櫛比的高樓間,一個圍繞灣區、環珠江口的粵港澳核心大都市圈正在形成,珠三角的城市格局在歷經幾十年的演變后,又發生了新的“位移”。
這種位移的目的在于環繞未來珠三角的發展引擎——粵港澳大灣區,布局世界級城市群。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意味著在珠三角城市群的基礎上納入了香港和澳門,珠三角的九個城市與兩個特別行政區將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開啟一體化發展的局面。由此,深圳、廣州、東莞等市的城市重心開始打破市的藩籬,向珠江口布局優質創新資源,通過“集群化的產業聚集區”,形成區域重點產業的合理空間布局。同樣地,伴隨灣區一體化,珠三角城市群劍指“創新”和“現代”,要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比肩國際一流灣區。
灣區的概念在大城市群時代顯得別有象征意味,任誰都會聯想到太平洋西岸、舊金山半島南端的那個著名灣區。一個世紀之前,舊金山半島的谷地還是一片果園,但自眾多科技型企業落戶之后,這里逐漸走向繁華。以它為中心的舊金山灣區,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圈、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自然吸引了眾多目光,它的走向也承載了諸多期待。根據統計數字,今年上半年,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總量首破4萬億元,其中的領頭羊深圳和廣州均突破了萬億元,并分別以7.4%和7.1%的較高增速位居廣東省的第一、第二位。但以相對穩定的較高速度增長并不能高枕無憂,珠三角內部的產業轉型升級壓力、經濟結構優化壓力和新動能培育的壓力仍然很大,除深圳外,不少城市的制造業仍以中低端為主,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優質公共資源短缺。
向內革新是痛苦的,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珠三角所擁有的是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歷史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重大機遇,這有望為其成為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新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