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倢
山東雖然各個地級市之間的發展較為均衡,但并沒有一個在經濟體量上處于絕對引領地位的龍頭城市出現,這樣的局面對于一個城市群來說著實不太理想。

反觀山東半島城市群,雖然有青島和濟南兩大城市坐鎮,但在當下,這兩座城市沒有一個能夠擔當起領頭羊的重任
城市群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也是拓展發展空間、釋放發展潛力的重要載體,還是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隨著我國城市群建設日漸清晰,城市群發展也進入了合縱連橫的時代。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老牌城市群發力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之時,關中平原、山東半島等城市群“新秀”也陸續崛起。
“山東半島城市群”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本世紀初。2005年,北京大學和山東省建設廳聯合編制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體規劃》。2007年,山東省政府首次發布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體規劃(2006-2020年)》,確定了包括青島、濟南、淄博、東營、煙臺、濰坊、威海和日照在內的8個城市,成為半島城市群建設的首批參與者。在這短短的十年間,半島城市群取得了快速發展,城市群內部聯系不斷增強,外部互動日益增多。
而隨著“藍黃兩區網”“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經濟隆起帶”等國家和區域級戰略的強力推動,新的城市現狀、新的產業結構、新的區域關系,呼喚出臺與之相匹配的新的城市群規劃理念。2015年6月,山東省新的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并被納入 2016年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
2016年8月,山東省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2017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并正式對外公布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規劃范圍包括全省16個設區市,提出到2030年將山東半島城市群全面建成綜合競爭力保持全國先進位次、發展活力足、一體化程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國家級城市群。
自此,這個北接京津冀,南連長三角,西倚中原深厚積淀,東拓廣袤海上天地的山東半島城市群開啟了新的篇章——“兩圈四區、網絡發展”“雙核引領、群峰并起”,形成新的空間格局,新的目標體系,新的機遇挑戰,新的理念思路。從空間開拓到人口統籌,從產業協同到生態共建,從立體交通網絡建設到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提升,從公共服務升級到體制機制創新,新規劃的出臺,能帶領山東半島城市群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嗎?
山東半島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城市密集區之一,也是黃河中下游廣大腹地的出海口,同時又是距離韓國、日本地理位置最近的省份。由16市組成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總面積為15.58萬平方千米,海洋漁業產量長期居全國首位,能源礦產資源富集,石油、天然氣、金、鋁土及石墨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同時還是全國的農業與化工業大省,其區位優勢和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從城市層面來看,半島城市群境內每一個城市都不是泛泛之輩。《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顯示,山東半島城市群16個地級市中有15個進入百強,是全國擁有百強城市最多的省份。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唯一沒有上榜的日照市,其GDP在全國也排在第101名。半島城市群位列榜首的不只有這個,由于地處沿海開放地區,城市群內的中小城市較為發達,尤其是膠東半島地區,在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山東半島城市群有19個縣市入圍,全國近1/5的百強縣集中在山東半島城市群內,這從側面反映了城市群內部各市縣的發展較為均衡。
然而,城市群內部各城市間的均衡發展,似乎并沒有給山東半島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好處,反倒是接二連三地使山東同國家重大政策失之交臂,自始至終沒有被納入國家戰略。例如,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打造的三個世界級城市群和國務院批復的國家級城市群都沒有山東半島城市群的影子。再如,目前國家認定的9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中,山東半島城市群中的城市中沒有一個位列其中。
各縣市發展都不錯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為何在全國戰略中如此沒有“存在感”?
在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孫繼國看來,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大中小城市均衡發展”的戰略已經不能順應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格局。不同于歷史時期的沿河經濟,改革開放時期的沿海經濟,當下的經濟形式是樞紐經濟,而半島城市群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樞紐城市來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山東的發展很均衡,但是現在我們似乎需要一個起龍頭作用的樞紐城市來帶動經濟發展。”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孫繼國說:“未來的中國,將是龍頭帶動,多點開花,‘小城市群’遍布全國的城鎮格局。成都是成渝城市群的中心,鄭州是中原新區的中心,西安是關中新區的中心。反觀山東半島城市群,雖然有青島和濟南兩大城市坐鎮,但在當下,這兩座城市沒有一個能夠擔當起領頭羊的重任。”
“濟南經濟實力不夠,很難成為半島城市群的核心增長極。”孫繼國說,身為省會城市的濟南,似乎從來都不是山東的經濟重心。從城市群內部看,濟南的經濟總量非但長期坐不上頭把交椅,甚至還被煙臺壓制了十幾年之久,這與其他常年排名第一的省會城市相比,難免有些“尷尬”。倘若放大視角,從城市群之間看,濟南不僅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主要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廣州、北京等相比,懸殊較大,在與其他省份的核心城市比較中,濟南依舊排名倒數,甚至還不及石家莊、呼和浩特等城市。
再看青島,雖然其經濟總量已于2016年突破萬億規模,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城市行列,人口規模也馬上就要突破千萬大關,可若是從《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百強榜》上看,這座全國第三經濟強省的頭號經濟城市卻未能擠進前十名,只排在了第12位。反觀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廣州和深圳分列榜單第3位、第4位。長三角城市群的蘇州和南京兩大城市,排名第7位和第11位,均在青島前列。
不難看出,山東雖然各個地級市之間的發展較為均衡,但并沒有一個在經濟體量上處于絕對引領地位的龍頭城市出現,這樣的局面對于一個城市群來說著實不太理想。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于山東半島而言,超級城市的缺乏使其對資源的吸引力度明顯偏弱,而且地處北部京津冀城市群和南部長三角城市群的中間,西部面臨鄭州、武漢、西安等國家中心城市的強勢崛起,在當下各地對于人才、資金、技術的爭奪已經趨于白熱化的時代,山東半島可謂南有豺狼北有虎豹,西邊還有中原城市群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會在區域競爭中落入下風。
幸運的是,山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大會上明確指出,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發展要強化核心龍頭帶動,順應國際城市發展新趨勢,做好區域一體化協調,最終建成特色鮮明、世界知名的一體化城市群樣板區,成為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引擎。
近幾年來,山東省發布的《山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年)》等規劃文件也一以貫之地明確了打造濟南、青島在全省的雙核心地位。 其中,省政府印發《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2016—2030年)》,更是具體強調了要做優做強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構建“兩圈四區、網絡發展”總體格局,打造“雙核引領、群峰并起”新局面。
然而,打造核心城市絕非簡單的一紙文件就能煉成的,后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2019年初,濟南明確要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目標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青島則提出打造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今年年初,濟萊協作區建設、大型綜合服務設施的跨區域布局等表明以濟南為核心的都市圈開始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而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設立、董家口港城建設、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青島西站建設、青島藍谷開發等布局,也表明青島都市圈已經初步形成。
總體而言,有了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賦能的青島,迎來了開放創新發展的新機遇,走上了國家支持發展壯大的新階段。而對于濟南來說,正式與萊蕪合并的行政區劃調整,也標志著它向超級城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并將輻射帶動其他區域的協同發展。
未來,雙核驅動的山東半島城市群能在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嗎?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