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趙彭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一核”的主要任務,是更好地輻射帶動“兩翼”發展;“兩翼”的主要目標,是打造成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
目前,國際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逐漸轉向為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的競爭。2006年,“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被提及。2013年,我國提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及“十三五”明確規劃建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等19個城市群。2015年至今,國務院已批復11個城市群規劃。
在全國19個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中心,擁有完整齊備的現代產業體系,也是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重要承載地。2014年以來京津冀城市群憑借產業疏解破局,“一核兩翼”城市功能協同,有效治理了大城市病,并協同天津市、河北省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新道路。

以大興機場為圓心,京津冀三城聯動,形成京津城際、京滬高鐵、京濱城際、天津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聯絡線、京雄城際鐵路、京張高鐵對京津冀的覆蓋
首都過度集聚的功能曾使北京市不堪重負。京津兩極過于“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于“瘦弱”,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發展不平衡問題嚴重。人口飽和、交通擁堵、環境退化等大城市病壓縮了城市升級發展的空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年以來《京津冀協同規劃綱要》《“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等陸續出臺。
為疏解“大城市病”,北京率先推行了新增產業禁限目錄。轉移、關停、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數千家。動物園、天意等區域性批發市場完成撤并升級和外遷。預計到2020年,北京制造業騰退土地約37平方公里,高精尖制造業新增用地約9平方公里,兩者相抵凈減少約28平方公里。
疏解并不等同于搬遷,北京的疏解更多地表現為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升級、重新分布。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推進產業轉移。《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中指出,北京將承擔區域產業研發、設計、服務等功能,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策源地;天津、廊坊將承擔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產業化功能;秦皇島、唐山、天津、滄州沿海地區重點發展濱海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等中心城市,重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衡水主導承擔農副產品和輕工業用品供給功能;沿張承線綠色生態產業帶,在北京、天津山區和張家口、承德山區地區,重點發展綠色生態、農副產品加工和生物醫藥。
目前北京的產業已呈現服務主導和創新主導特征,天津的產業呈現高端制造和技術集約特征,河北正在積極打造現代制造產業帶和沿海重化工產業帶。從產業結構看,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三產比例為4∶36∶60。高耗能行業占比近幾年明顯下降,已由“重工業+生產性服務業”破局轉向“高端制造+科技創新”。
在過去的世界經濟格局調整中,世界五大城市群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競爭力。京津冀是我國自主創新、高端服務、現代制造的核心區域。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就匯集了全國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3以上的兩院院士,擁有以中關村為代表的14家國家高新區和經開區,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獨特。數據顯示,從R&D(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經費)占GDP比重來看,2018年京津冀為3.1%,明顯高于長三角的和珠三角。2019年,北京創新資源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約780億元,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達7748家。
京津冀充分利用北京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天津的研發轉化能力、河北的產業化資源條件,加快推進京津冀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通過三地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和政策鏈的深度融合,推動協同創新共同體形成,帶動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實現新突破。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機場正式通航,一期航站樓99%位于河北廊坊。始于天津西站的機場聯絡線,規劃投資歸天津,拆遷建設在河北。
以大興機場為圓心,京津冀三城聯動,形成京津城際、京滬高鐵、京濱城際、天津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聯絡線、京雄城際鐵路、京張高鐵對京津冀的覆蓋。至此,京津冀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初步建成,交通一體化格局基本成型。軌道上的京津冀不斷提速,讓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這盤大棋中局起勢,跑出了“加速度”。
圍繞大興機場,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區正在與首都北京形成“一核兩翼”。2018年《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描繪了雄安新區的美好藍圖,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與此同時,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規劃,也正按“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快速推進。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一核”的主要任務,是更好地輻射帶動“兩翼”發展;“兩翼”的主要目標,是打造成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載地。過去北京的大城市病主要原因是單中心過度集聚發展。“一核兩翼”的規劃從根本上改變了單中心的思路,從多中心的或者組合型的城市出發,以一體化交通串聯各個區域,通過多中心化和微型中心的培育,有效地避免了“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病”并發。
“一核”要輻射,“兩翼”要聯通。雄安新區和城市副中心將肩負起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任。雄安新區是構成京津冀世界城市群重要的一極,對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作用。
雄安新區在城市發展上的創新之處,在于它與北京中心城區、通州城市副中心在功能上的分工和錯位發展。北京城市功能的特點,是行政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疊加性聚集。對行政功能以及部分對集聚發展要求較高的產業環節,采用集中疏解的方式,可以有效發揮規模效益,起到市場起不到的作用。天津的優勢在于現代制造業與現代科技產業的結合,形成一個先進的國家制造業中心城市。雄安新區如果與京津形成等邊的第三極,通過國家的重點投入創造出本身的城市聚集特點,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促進作用將更加顯著。
生態環境保護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大率先突破領域之一。河北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的主戰場,治理成效直接關系著京津冀藍天白云的質量。雄安新區則是主戰場的前沿陣地,目標建成綠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業、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著力打造低碳高效的綠色城市、藍綠交織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態的海綿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輝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累計下降42.7%;京津冀區域內13個主要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8.1%。2019年京津冀生態水源保護林建設合作項目及造林綠化試點等項目圓滿完成,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9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等陸續實施,“軌道上的京津冀”提速發力,“產業聚集、科技創新鏈條上的京津冀”深入探索,“藍天下的京津冀”攜手并肩,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道路。
城市群更具生產效率,更節約土地、能源等,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是中國當前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及“十三五”規劃要求全國建設的19個城市群中,有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攜手港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打造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我國已經形成以城市群為依托的多極化增長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