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琴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幼兒園

“傾聽花開的聲音,我們能讀懂花兒的心思;傾聽溪水的歌聲,我們能讀懂山林的呼吸;傾聽幼兒的心聲,我們能走進幼兒的心靈。”傾聽,是一種藝術,更需要方法。了解幼兒,從傾聽開始;尊重幼兒,我們必須學會傾聽。身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該如何傾聽呢?
幼兒自入園以后,接觸最多、時間最久的就是教師,教師的言行將直接影響幼兒的成長。在一日生活和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的反應,并能及時作出回應,這對幼兒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當幼兒有了高興或者悲傷的事時,他第一反應就是對教師傾訴,但因為幼兒年齡小,往往表達不清楚,所以教師更要耐心地傾聽。時間久了,孩子才會慢慢地相信教師,教師才有機會走進幼兒心靈,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我們班的歆怡是個瘦瘦小小的女孩,她的動作很慢,每天午餐總是最后一個吃完,體育活動時,總是需要教師保護。但是,她喜歡說話,每次都要和我說些什么,不過很多時候,我只是應付式地回答孩子,經常以“老師知道了”回答她。有一天,戶外活動時,歆怡照例在我的看護下蕩秋千,我看歆怡玩得很好,就夸她說:“歆怡的小手很有勁,看來最近吃飯很好哦!”歆怡聽我這么一說,就興高采烈地對我說起了媽媽給她做的美食,我在一邊仔細聆聽,發現原來歆怡的語言發展能力很好,她也有自己的閃光點呢!在元旦聯歡會上,歆怡主動上臺,和小伙伴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贏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原來,教師不經意間的聆聽,成就了幼兒自己的特色。
傾聽對于幼兒來說,也是一種積極的教育,即便教師在傾聽過程中沒有給幼兒任何指點和幫助,但只要認真傾聽,幼兒就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敢與人交流,敢主動發表不同的意見,這就是傾聽的魅力。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只有學會專心傾聽,才能真正走進幼兒的內心,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所為,真正成為幼兒的良師益友。

相較于小歆怡,袁智豪小朋友算是活潑開朗型的了。上課提問時,袁智豪特別愛舉手,每次回答的問題也很好,但當其他幼兒回答問題時,他總是不會聽,喊到他時,往往重復回答問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該從何處著手來培養袁智豪的傾聽習慣呢?我在日?;顒又兄饾u調整措施,比如:別的幼兒回答問題時,我就請袁智豪當“小教師”,認真傾聽他們誰回答的正確,誰回答錯了,該怎么回答。漸漸地,袁智豪不僅自己會回答,而且能傾聽其他幼兒的回答,真正成為我們班的“小教師”了。
在傾聽中,幼兒不僅學會了傾聽他人,更學會了傾聽自己,同時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現在的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也就越來越重視如何和孩子之間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親子溝通中合適的方法是需要慢慢摸索的,教師要引導家長學會傾聽。首先家長要靜下心來;其次要學會傾聽,傾聽幼兒所說的話的重點并分析幼兒真正的需求;最后加以適當地引導。比如說幼兒有個問題出現了,告訴了家長,家長不能立刻就指責幼兒,告訴幼兒應該怎樣做。這樣幼兒就不敢也不愿繼續說下去了,他們需要的是家長的肯定與鼓勵,所以家長首先要用平等的態度去傾聽幼兒的話語,并在傾聽中迅速作出分析,幼兒說的這段話是什么意思,他需要什么,并想出如何與幼兒溝通的方法。只有這樣,父母調整了與幼兒交流的心態,調整了說話的細節,幼兒才有可能認真傾聽父母說話,才能學會認真傾聽他人說話。

3到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從進入幼兒園就開始“喋喋不休”,從小班的“只字片語”到大班的“能說會道”,教師只有認真的用耳朵聆聽,才能掌握大量的信息,了解幼兒豐富的想法,懂得幼兒的小小世界是多么的豐富多彩。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在用耳傾聽的同時還要學會用眼睛觀察,幼兒的一舉一動反映了他們的所思所想。教師的眼睛里應該有贊賞、鼓勵和改進,我們該用眼睛去傾聽幼兒的心聲,有時候,愛只是一種神態,你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可以讓你走近幼兒。
嘴巴也是傾聽的工具。一日活動中,教師可以隨時用嘴提出或者說出一些話,引導和鼓勵幼兒積極回應。教師的正確話語,對幼兒來說事關重大,幼兒更喜歡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通過教師的言語激勵,有助于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的形成。

對于幼兒的一切,都需要教師用心去傾聽,去感受,去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愛好與生活經驗都不相同,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往往與成人不同,教師要根據不同幼兒的性格特征,學會真正站在幼兒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與他們溝通。這樣教師與幼兒關系才會走的更近,幼兒也會更加親近教師、信任教師。教師應俯下身子與幼兒交往,耐心聆聽幼兒的想法與感受,真正成為幼兒的良師益友。
傾聽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修養,傾聽是打開孩子心靈之窗的金鑰匙。教師只有真正學會傾聽,才能真正走進幼兒的童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