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水
面對問題紛繁復雜的表象,我們要充分運用“多元思考模型”,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化繁為簡,基點下移,一步步逼近事物的本質,發現隱藏在表面原因之下那些不變的共性規律。
我有位朋友,是個典型的“知道分子”,什么美國選情、中東形勢、國內經濟、街頭民生,似乎任何話題都能高談闊論一番,任何問題都拿得出解決對策。就連說起我的本職工作——公路超限超載治理,他也能侃侃而談:“超限超載無非是貨主和駕駛員想牟取非法利益,治超其實很簡單,只要在執法環節下狠手,抓到超限超載,罰他個傾家蕩產,或者像對待酒駕一樣直接判刑,我看誰還敢超?”
對于他這番宏論,我只能報以一聲“呵呵”。這番話表面上看分析得挺在理,但卻過于膚淺,給出的對策看似有效,實難操作。超限超載若真像他說的這么輕巧,就不會被稱為“公路之癌”了。一個在“外人”看來很簡單的問題卻難以真正解決,必然有其深層次原因。
一介書生,兩鬢染霜;
三余讀書,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凈;
七言八語,九行十業。
治超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背后有利益在作怪。不但貨主和駕駛員為了逐利勢必想方設法超載,而且很多監管者為了部門或個人利益,也不想治、不認真治。貨主和駕駛員逐利不難理解,可為什么很多監管者不想治、不真治呢?超限超載的危害性、治理“雙超”的必要性他們當然都懂,但一牽涉具體利益,他們往往會從本位主義出發,虛與委蛇。一些地方政府領導擔心治超會導致公路運價提升,影響企業投資、當地稅收和社會穩定?;蛟S有人會問,超限超載一旦造成安全生產事故,有關領導也會被問責啊,難道他們不怕嗎?出現重大事故畢竟是小概率事件,與稅收、穩定這些緊迫任務相比,位置自然就往后排了。與此同時,一些基層公路養護管理部門和執法人員,很多也不希望真治。盡管超限超載會危害公路橋梁,但維修經費又不是他們自己掏腰包,如果真治得干干凈凈了,以后靠什么爭取養護大中修項目,又靠什么來獲得罰沒收入呢?
除了治超,管理上還有一類頑疾——“文山會?!薄斑^度留痕”,經常被媒體批評,有關部門也會開展相關整治活動,但收效甚微。很多人將其歸咎于“形式主義”工作作風,但為什么一目了然的問題一直杜絕不了呢?根本原因:趨利避害,人性使然。你想,在現代科層制管理體制中,很多人開展工作的首要目標不是讓群眾滿意,而是如何向上級“表功”,萬一出了問題,自己還要能規避責任。要達到這個目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開展活動、開會、發文,拼命“留痕”。于是,活動、會議、文件、報表,一項都不能少,做得越多,工作越“扎實”、管理越“規范”,長此以往,如何精簡得了?
因此,上述“老大難”問題的本質最后還是會回到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底層邏輯”,治超問題歸根結底是理性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形式主義”則根植于趨利避害的人性。關于這些“底層邏輯”,大佬們早就建立了理論體系,我們要做的就是運用“多元思考模型”,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化繁為簡,基點下移,一步步逼近事物的本質,發現隱藏在表面原因之下那些不變的共性規律。
特斯拉電動車的老板埃隆·馬斯克就非常注重“本質思維”,他提出“第一原理思維”的觀點,善于從本質和源頭思考問題,撥開事物的表象,探尋隱藏在深處的最底層原理?;蛟S正因如此,特斯拉才有了那么多顛覆性的創新。
洞察力是一個人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梢哉f,一個人的洞察深度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