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云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人民政府
鄉鎮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也是重要的補充。發展鄉鎮經濟,既可以促進一個區域內的工農業發展,也可以帶動鄉鎮的城鎮化發展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可謂意義重大。我國目前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依然比較單一,大多數地區還是以農業為主,可實現的利潤比較少,要想建設社會主新農村,僅僅依靠中央財政明顯是不夠的,必須要依靠當地非農產業的發展。因此,做大做強鄉鎮經濟,既可以對一個地區之內的產業結構進行改造升級,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發展是國家關注的重點課題,不同的地區環境、條件等各不相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阻力也變化莫測,所以要根據不同地區鄉鎮的實際情況,總結分析新形勢下自身存在的優勢,找出短板,通過深入開展人文、地質、自然環境等區域情況分析,結合相關的調研統計資料,進而形成整體發展規劃。從鄉鎮經濟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行宏觀規劃,主動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和做法,結合鄉鎮實際情況總結特色,找出中心支柱產業,鞏固農業發展基礎并探索旅游、生態休閑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路徑,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進而更好地助力農村地區發展。
從鄉鎮經濟發展角度來說,引用招商引資可投入更低的成本贏得最大化效益,呈現出低投入、高績效的特征。然而,縱觀當前鄉鎮經濟建設不難看出,較多地區在監管招商引資層面無法全面到位,發展方向不明確,進而對區域資源環境形成了不良破壞影響,還導致明顯的人力、物力資源以及成本投入的不良浪費。為此,有效科學的進行招商引資成為當前鄉鎮經濟發展應首要解決的問題。當然,該過程中需要充足的資金,單純依靠鄉鎮經濟實力遠遠不夠,因此需要國家層面給予大力的扶持與有效的資助。
面對經濟新常態,要加快調整鄉鎮經濟結構,利用市場規律,發展新的業態,并根據產業特點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首先,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改變過去農業結構單一的情況。當前的深化改革已經掃清了農業現代化的制度障礙。農業要實現適當的規模化經營,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化和現代化。另外,要有針對性地發展制造業,對于沒有競爭優勢、污染大、能耗大的低端制造業進行關停并轉;對于具有區位優勢的產業,進行政策和金融扶持,使其做大做強,并且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引進技術和設備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并且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如生態旅游、農村電商等。與此同時,積極推進鄉鎮經濟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延伸產業鏈、拓寬價值鏈,發展新的業態。而且政府應提供產業融合的服務機制,引進人才,為構建良好的產業體系和產業結構奠定基礎。
鄉鎮企業發展后勁不足根本成因在于同城市地區比較,鄉鎮企業擁有的啟動資金有限,掌握的技術資源不足,加之鄉鎮單位有關員工能力素質不強,因而,鄉鎮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方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快速更新的當下占領一定份額,并擁有資格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針對鄉鎮企業來說,應充分把握鄉村區域擁有城市區域無可匹敵的自然資源、環境條件以及經濟資源優勢,實現深層次生產建設,進而可全面推動鄉村經濟的健康與繁榮發展,提升大眾物質文化質量與生活水平。鄉鎮經濟發展進程中應積極更新原本單一的產業系統,優化結構層次,吸引大量的鄉村內部剩余勞動力,對原有工業布局做進一步的整改與完善,進而全力打造出現代化鄉鎮企業。在創新發展的進程中鄉鎮企業勢必變成廣大農民脫離貧窮,最終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徑。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核心支柱環節。
針對鄉鎮地區環境衛生不佳的現實狀況應進行大力整頓。具體來說首先應從鄉鎮居民的觀念意識入手,提升他們自覺保護環境、不隨意扔垃圾、破壞生態環境的主動意識。同時鄉鎮地區應定期組織農民參與環保主題活動,例如組織植樹、撿垃圾活動、專題講座活動,激勵鄉鎮居民應形成綠色環保意識,對自身的生活場所進行全力維護,形成主人翁意識,為子孫后代造福。再者,鄉鎮地區應頒布嚴格的法規管理制度,對鄉鎮企業生產廢物、廢氣的排放進行嚴格規定,明確排放地點與具體的排放量。
鄉鎮經濟發展中需要依托本地區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推進“一村一品”的發展戰略,從而給地區的經濟發展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舉例而言,如果本地區在特色養殖、種植等方面有優勢,那么就可以以這些特色產業為依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圍繞這些特色產業來進行產業布局,從而實現特色產業的做大做強。
總之,隨著我國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讓鄉鎮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這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促進意義。但就目前實際發展形勢來看,我國鄉鎮經濟發展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對于鄉鎮政府來說,需要不斷的對實際發展經驗進行總結,挖掘出最合適的鄉鎮經濟發展之路,利用實事求是的思想,開拓鄉鎮經濟發展市場,并解決鄉鎮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確保鄉鎮經濟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