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 孟華 重慶化工職業學院
新經濟時代是科學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經濟模式,包含了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及新產品的經濟體系,也是社會生產力的創新驅動力。現階段,我國物流行業正處于新舊動能轉化階段、產業結構轉型的攻堅期,因此,基于新經濟時代背景下物流產業的高速發展必須成為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證[1]。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大數據平臺、物聯網技術、自動化裝備等現代化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物流行業中,以“新經濟+智慧物流”發展模式正逐漸形成。智慧物流相比于傳統的物流產業,具有多元性、智能性、便捷性及全面性的特點,能夠顯著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的整體效率及服務質量。基于此,新經濟模式和智慧物流產業的有機融合,為我國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良好的發展契機。
智慧物流產業發展模式與當前我國的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相關物流配置要素匱乏等雙面要素密切相關,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我國物流產業的轉型升級為物流模式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其二,傳統的物流產業模式主要以人工方式為主,這種弊端導致企業附加成本不斷攀升、物流配送效率低下[2]。因此,智慧物流產業發展模式本質內涵就是要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過大的現狀而產生的創新模式,同時,通過新時代網絡渠道將不同的物流要素進行高效整合,以最優網絡方式進行分配。隨著物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智慧物流產業所涉及的范圍日漸擴大,所服務的對象和產品的種類日趨廣泛化,同時,對傳統的物流產業形成巨大的沖擊,進而形成了系統的智慧物流產業發展體系。
1.智慧物流模式安全性存在隱患
在新經濟時代背景下,對于物流產業相關活動和配置要素而言,其關鍵就是保證服務對象和產品能夠安全配送到目的地[3]。現階段,智慧物流產業由于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相應的附屬設施,在配送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產品損壞的現象,根據相關數據顯示[4],采取智慧物流模式的客戶投訴率高達40%以上,同時,基于智慧物流模式下,很容易導致客戶相關信息的泄露,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采取“隱私面單”方式是提高安全性的主要措施,但其在智慧物流模式中的普及率相對較低。當前,隨著“雙11”“618”等大型促銷活動的持續開展,物流訂單量急劇增加,部分物流企業無法擔負著重大的配送任務,資金流失、詐騙短信等現象日漸突出,對客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嚴重制約著智慧物流模式的推廣和發展。
2.智慧物流模式缺失法律的監管
從納稅交稅角度考慮,“零散式”稅收是智慧物流產業主要采取的方式,制度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等因素深刻影響著物流產業的良性競爭,亦對其發展產生干擾性[5]。對于物流配送而言,從業人員和智慧物流信息平臺間未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勞務合同,因此,一旦發生勞務糾紛很難解決。從監管角度考慮,技術問題是首要突破的瓶頸,智慧物流產業各個模塊之間相對獨立,未能形成統一的產業標準和技術規程,即使某個配送平臺的服務水平和技術層次較低,也可繼續從事相關物流配送活動,對訂單量的影響較小,這也直接體現了智慧物流模式缺失法律監管的弊端。
物流產業具有多元性、分散性等突出特點,極不易于法律的監管。當前,智慧物流產業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和應用,我國并未有針對性的法律條文進行有效約束,進而產生了相關的法律糾紛問題。任何事物的發展均離不開法律體系的監管,物流行業也不例外,因此,在新經濟時代背景下,在發展智慧物流產業的同時,要及時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使得智慧物流產業得到有效的法律監管。其次,相關法律部門在充分認知物流法律體系基礎上,針對智慧物流產業監管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及時進行針對性優化調整,以適應新經濟時代的個性化需求。還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體系,為智慧物流產業相關企業進行保駕護航,維護參與主體的切身利益,保證客戶的合法權益,比如,降低智慧物流產業的準入門檻,對于從事智慧物流的人員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在機制建設方面,建立黑名單臺賬,對相關企業和個人采取嚴格的懲罰措施。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第一創新驅動力,亦為智慧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必須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識別技術等進一步提升智慧物流產業的優勢,從而促進物流業的配送效率和服務水平。其次,倡導智慧物流企業建立產品信息庫,主要利用數據處理技術為物流配送提供最優方案。在訂單派送方面,根據產品的種類和區域,科學合理地將訂單進行分類合并,將物流資源高度整合,并發揮最大的優勢。對于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而言,除采用傳統的物流模式外,還可以依靠眾多社會資源,積極與電商企業、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促進智慧物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