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偉 商丘市審計局
在受托經濟責任體系中,逐漸衍生出審計工作。受托經濟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彰顯著社會需求,受托主體即為委托人。以宏觀視角觀之,大部分審計活動,均具有經濟責任審計成分,財務與績效雙項審計工作的區別,體現在審計工作側重的經濟責任有所差別。受托經濟責任規模處于擴大狀態,促進審計活動優化。
經濟責任的對應主體為:黨政領導相關部門產生的各類經濟活動。
(1)審計期間,核心經濟指標的達成狀態,經濟活動的客觀表現具有真實性。例如,國內生產總值,辦學單位、科技創新、環境保護、農業保障等項目資金,其投入的平均水平、產生的經濟效益,作為經濟責任主體;基層群體的人均收入,亦可作為經濟責任主體。
(2)審計活動期間,財政收支項目的真實與合法狀態。此類經濟主體,研究其支出項目的執行進度、預算外資金的實際分布情況、政府債務的產生與消除等。
政府執行責任,指黨政領導政治性職責,對經濟活動具有一定影響作用。政策執行責任的范圍與項目,在界定期間,應參考黨政干部參與執行的相關經濟決策與法規,查看政策規定越權與違規的成因,分析改制、不正當轉讓等行為引起的公共資產流失問題,調查政府與社會雙方責任的履職情況。政策主導的經濟活動,具有一定民生效應,此類政策執行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基層群眾較為關注的話題。
廉政責任指黨政干部借助職權,獲取個人經濟利益應負有的相應責任。此項責任的審計項目有:職務侵占方面,黨政干部借助職務權力、權責便利,造成公共資產損失的問題;濫用職權方面,黨政干部借助自身政治職能,從事具有非法性質的各類活動[1]。在經濟責任中,審計的廉政項目主要表現為非法獲利、職務侵占、資金私自挪用等方面。
以黨政領導干部為主體,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活動,以財政監督活動為主,監管黨政領導干部在財政權力方面的執行進度,展現憲政的中心思想。憲政思想,充分詮釋了針對黨政領導干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價值,發揮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的應用價值,具體表現在:為公共資金財政權力有效執行提供了有效制約,減少職務侵占、濫用職權等黨政經濟犯罪發生可能性。由此發現:憲政體制以法理基礎作用,保障黨政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活動的有效實施。
憲政以憲法為基礎,達成國家民主政治治理的目標,以社會契約為核心,具有現代化特色的政治主體。具體表述為:憲政是多種制度的綜合體,包括權力分解、權責抗衡、民主裁決等。政權合法性,表明了統治權的合法地位。政權在多種形式下,如若尚未獲取普遍性認可,僅憑暴力與強制措施,難以維持其統治地位,即會引起統治社會處于較為緊張的狀態。盧梭表示:強者的持續性維系,在于其將力量分解為權利、服從。憲政民主主義所執行的原則為:維護公民基本權益、針對法治與政府給予有力限制。其中,憲政思想的特殊性在于:限制政府行為,對其政治活動予以有效約束。憲政作為約束性法治思想,為人們營建合法化政府履職環境,盡可能地減少濫用職權行為發生。為此,以憲法視角,政府任一部門,不應擁有不受管制的權力。
國內黨政領導,對其確定經濟責任,開展相應的審計活動。此項審計活動發展于經濟體制持續改革與深入的背景下,表現出經濟與政治融合時產生的必然需求。1982 年憲法明確指出:審計監督制度所具有的法律地位。直至1995 年,外經貿部率先提出以經濟責任為基礎的審計工作,并提出了工作的具體規定,強調了經濟責任融合于審計工作的重要性。2006 年2 月,頒布的審計法,以法律形式強調了黨政領導干部為審計主體,明確了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國內整體的經濟層次。審計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法律地位[2]。
行政問責,以配套制度形式,存在于黨政領導開展的經濟責任審計活動中。黨政領導干部,對其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以責任為核心,行政問責以責任歸屬為重點。經濟與行政兩種責任制度,分別從定責、問責兩個角度開展審計活動,兩者之間相輔相成。責任追究的基礎在于:責任確定的活動,依賴于責任追究的實際效果。因此,行政問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對黨政領導干部為主體的經濟責任審計活動產生了作用,使其運行更為順暢,展現行政問責與經濟責任審計雙重工作的重要價值,兩者工作共同搭建成責任政府的整體結構。
近年來,國內政府逐步建成責任問詢部門,在行政問責方面給予了多重努力。國務院在2004 年正式頒布了依法行政的具體內容,明確提出:行政機關如若存在違法事項、擾亂法紀、履職能力不佳等現象,應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保障權利與責任兩者之間的統一性。依法行政條文明確指出:執法行為應依法實施,保障權力應與責任相一致。借助依法行政綱要,營建法制化社會環境,塑造法制化執法行為,為法制建設與發展提供基礎條件。與此同時,次年5 月,各地政府針對合法行政給予了一致響應,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有序運行創設有利條件。
1.審計目標
黨政領導干部為目標群體,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活動期間,應保持經濟責任審計活動與行政問責相關制度具有一致性,以此提升領導干部履職能力的評價能力。在黨政領導干部履職能力評價機制中,評價項目有:履職創造的公共利益、履職行為的合法性,執行指令的完全性等。其中以公共利益為評價核心,彰顯憲法民主的中心思想,順應社會和諧狀態的建設目標。
2.審計依據
依據憲政的中心思想,搭建較為完善的相關制度,制度應以政府層次為基礎,涵蓋會計、財務、管理、經濟責任審計等方面,針對各項工作設定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為各項工作的有序運行提供指導與參考。財政部在2007 年開展了政府收支制度的優化與改革,旨在依據市場與公共經濟雙重發展的實際需求,重新劃分政府收支兩個類別的項目。此政策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成為其運行的關鍵性參考依據。
3.審計方法
基于黨政領導干部主體人群的性質,具有類別多、職能廣等,為此對其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活動,具有一定難度。為此,經濟責任審計活動在運行期間,應充分借鑒其他審計工作的運行方法,加強審計結果的評價與測定,針對審計結果不理想的部門與人員,延伸開展經濟責任審計活動,延伸方向為其上級部門與領導,有效辨識經濟責任主體,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潛在存在的公利損害問題。與此同時,相關人力資源管理單位、紀檢組織、審計部門三方管理單位,應加強工作協調能力,借助有效的溝通機制,高效確定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及時調解其中存在的問題,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提供運行助力[3]。此外,相關審計人員應在適當時機,開展聯合審計工作,以此控制審計工作成本,提升審計工作運行效率,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綜合作用。
4.審計處理
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對黨政領導干部目標群體的屢職情況,給予了有效評價,產生的評價結果具有多面性,表現為:正面積極性、負面違法性、中性優等屢職良好、中性一般屢職未完全,中性此等屢職未有效落實。審計工作最終應落實在處理方面,審計處理工作,應保持約束與激勵雙重處理方式的有效結合。在審計結果中,針對調查事項的嚴重性,給予相適應的處理措施,發揮審計監督與約束的綜合作用。在處理問題的黨政領導干部期間,對履職良好的黨政領導干部給予鼓勵與嘉獎,賦予審計活動的激勵效能。
5.審計風控
審計工作極易受到風險因素的影響,影響審計結果的準確性。為此,應采取審計結果的綜合測評措施,如若審計結果具有評價不實問題,極易降低被審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此,應保障審計人員的政治素質,促進經濟責任審計活動有序實施。
綜上所述,黨政領導干部層次,開展的經濟責任審計活動,作為審計工作創新發展的成果。以憲政制度為視角,分析黨政領導干部開展的審計工作,經濟責任的重要性、監督職能具有的法理保障,經濟基礎帶領的運行活力,以此彰顯經濟責任審計的關鍵作用。為此,黨政相關領導,應重視憲政制度的運行狀態,良好實施以經濟責任為主導的審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