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婷 沅江市委黨校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而在其中農村的人口占了絕大部分,農村教育環節又是我國近些年來比較薄弱環節,農村的整體素質偏低。新型的城鎮化使得大多數人從農村走向城市,許多的青年人從農村流入了城市,機會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城鎮化的進一步深入目以及教育的滯后性、長期性使得我國農村教育呈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在人口基數上,鄉村中老年人與適學兒童的人數占了絕大部分,在辦學環境上,鄉村學校大多偏遠,交通不便,學生上學難、上學遠、上學貴等問題突出,鄉村學校的條件與城鎮學校也相差甚遠,鄉村學校校舍大多簡陋,設備陳舊甚至破爛,城鎮學校設備先進,師資力量優越,在此大環境下,農村教育需要找到自己發展的出路,更好幫助學生成長成材。
城鎮化背景下,教育呈現了新的特點,農村教育的處境也十分的尷尬,農村學生的就學困境,這關乎了一個學生的發展,這種困境在農村學子中,已經較為普遍的存在,因此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解決這個困境,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讓農村教育更好的發展,基于對這個問題的興趣,在此對我通過長期關注個案進行研究分析,希望對于解決農村學生的就學困境問題會有一定的幫助。
通過對C 同學進行的多次訪談與觀察,了解了該農村學子在城鎮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就學選擇困境。
想到了城市的教學質量高,教學的環境優良,基礎設施完善,現代化的水平比較高,教學設備與教學內容先進,在城鎮教師的大多都是年輕的老師,通過公開招聘考試引進,學歷的層次高,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而且能夠在爸媽身邊,父母能夠監督其學習,對其學習的有一定的幫助。但是又感覺自己長期生活在了農村,適應了農村的生活,城市的上學費用多了好幾倍,會加重家庭的負擔,又因自己在農村長期上學,怕自己在視野與知識儲備跟城市學子有一定的差距,跟不上進度導致學習成績的落后,老師不會太過于關注其學習,成績落后,打擊其自信心,還有就是轉學需要各種手續也會比較煩瑣,所以也感覺比較困擾,爺爺奶奶也長期在農村扎根,大多老人都不愿離開故土,更加不想加重生活的負擔,也不會跟隨去去城市生活,擔心爺爺奶奶在自己去城里上學后會感到孤獨。
在鄉村就學,學校的教學環境差,基礎設施薄弱,一個班上甚至沒有幾名學生,由于地區的偏遠,師資力量差,C 的家距離學校也比較偏遠,每天上學都要起的非常早趕去學校。偏遠地區也沒有到達的公交車,遲到成了常事。奶奶的年齡也大了,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也力不從心。
在此期間,我與C 的父親進行了訪談,C 父親說:“我在他只有三歲的時候就跟他媽一起去外地打工了,當時候他看到我們走了,哭了很久很久,他奶奶抱著他安慰他,我們當時心里也不好受,不敢回頭看他,但是這一大家子要生存,沒有辦法,只能留他們老大老,小的小在家里,后來到了他上學的年紀,我們也沒怎么在意,就讓他在村里讀書,也比較少關心他學習得事情,只是電話里叮囑他,要好好學習,進步了就給他帶玩具回來,這幾年呢,我跟他媽在外面也稍微的存了點錢,也看到許多工友把孩子接到城里上學來了,我跟他媽也產生了同樣的想法,就心里有了一些打算,也不知道孩子愿意不愿意,在外久了,跟孩子也疏遠了很多,我們也不能只想著賺錢吧!城里的孩子都在參加各種的補習班,將來孩子肯定趕不上來了,我們那個村啊,教學質量確實不怎么樣,及個格都是好成績,人家城里的,只打了99 分,回家都好難過的,我跟他媽沒啥文化,唉,不能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一輩子待在農村,出門打工,大字不識一個,雖然城里學費貴,熬熬總過的去。”
C 的家長長期在外地工作,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家長與學校缺乏著聯系,只能把所有的教育任務交給老師,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鄉的教育差距也越來越大,他們自身生活在城市中,感受到了鄉村教育跟跟城市教育的距離,他們自身沒有享受過很好的教育資源與環境,想要給孩子更大的發展空間,她的家長也意識到了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想著C 跟著爺爺奶奶,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比較低,不能對C 的學習功課進行很好的輔導,在許多的農村中,有許多老人甚至還有讀書無用的思想,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面是有所缺失的,C 的家長在大城市中生活,感受到了讀書的有用性,所以也想盡力給孩子很好的教育,但是城市的教育雖然很好,但是對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是有一定的負擔的,城市里面的各種開銷都要比城里大,城鎮的孩子大多都在不停的上補習班培訓班。
C 他在學校的成績中等偏上,不是特別優秀也不算太差,對學習也非常認真,很有進步的潛力,如果選擇去城里讀書,城市的教學質量好了很多,可能會在城市學到更多的知識,學校環境設備等各個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長期生活在了農村中,早已習慣了農村生活的模式,本人性格又比較內向,不太會主動跟人交流,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需要有朋友的,有朋友才不會孤獨,就怕適應不城市的生活,別人覺得他是農村來的孩子,不愿意跟他交朋友,城市的孩子的知識面是多么的廣闊,可以說是天文地理沒有不知道的,而他卻一直生活在農村中沒有接觸過多的新鮮的事物,一問就三不知,學業成績的壓力比較大,他還想到以前有個朋友去了城市讀書,還特意降了一級,可是聽說學習成績還是不太理想,種種顧慮,徐達就陷入了就學選擇的困境中。
城鎮化的同時,也加大了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的差距,身在農村中的 A 學校,破舊的學校,破舊的桌椅,窗戶,一塊小小的黑板,都透露著濃重的鄉村氣息,這所學校的學生并不多,還是好幾個小村落的學生,幾年前好幾所學校被撤并了,只留下了黃泥學校在風雨中飄搖,農村的學校往往基礎設施差,有些地方的學校跟村委會在一起,甚至租在一些民房中,更加沒有教職宿舍,教學設備不完善,大多采用傳統的設備進行教學,只有簡單的桌椅跟破舊的黑板,教師跟教室不夠,甚至有些地方多個年紀擠在一個教室進行上課。但是在城鎮學校,學校的基礎設施完善,圖書館、體育館、游泳館等等,教學設備先進,多媒體教學,遠程教育,各個方面都占有很大的優勢。我們也看到城市的學校,優美的教學環境,學生們穿著整整齊齊的校服,籃球場,排球場,田徑場,圖書館,到處都是學生的身影,教室里暫新的桌椅,還陳列著先進的多媒體設備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夠,各種設施都不完善,甚至還有安全隱患,老校長說:“學校沒有錢,偶爾撥款,那根本不夠,我們這學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少了,本來出生人口就少,還有許多去了外地讀書,他們要轉學,我也不好為難他們吧,我們這學校已經百廢待新了,我的年紀也大了,管不了多少事了,我也想讓孩子們能得到好的發展,可是力不從心啊,再干幾年我也就退休了。
學生的資源少,在這學校新來的老師是通過入編考試引進的,剛來的這里的時候聽說都都辭職的沖動甚至想要轉行,其中一位老師說:“當初為了有份工作沒辦法,就考了這個地方,沒想到這里這么偏僻,回家一趟都為難,這里工資待遇也不好,只能忍忍了,明年有好的地方考試我就會考走的。”優秀在編教師人心浮動,從農村轉向了城市,而農村的留守教師也逐漸的流向了城市,或者改變自己的職業,不當老師了,教師總是徘徊在走與留之間。農村的基礎教育進行了資源整合,很多以前的代課老師進行轉崗或者退出這個行業,這讓許多的代課老師失去了認可,這里有幾位代課的老師,都是年紀偏大的老師,他們的教學思想還是老的那一套,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是沒有新的教學思想,導致上課的時候教學內容陳舊,教師不能起到很好的主導作用,學生更加無法接觸到新的知識,他們作為代課無法入編,農村對待代課老師的認可度也比較低,他們在這個大環境下也感覺到了無所適從,新進的教師雖然在學歷上有了很大的優勢,但是大多卻很難堅守農村教育這塊基地。農村教育缺乏優秀的教師,許多科目的教師不配套,只教語文數學,并沒有開設其他的科目,城鎮的師生就極速的增加,許多優秀教師都往城市靠近,城鎮學校一遇到考試幾乎上千萬的人報名,是一個香餑餑,而報鄉村學校的幾乎沒有幾個。
近些年來,國家隊農村教育有所投入,但是缺乏力度,城市學校的設施完善,有著足夠的經費來源,而農村的義務經費十分的短缺,有些學校甚至負債累累,沒有足夠的資金,完善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改辦教學條件,完善配套設施,更新教學設備,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才能減少城鄉的差距,還需要減少撥款的中間環節,把財政撥款落到實處,改造他們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好的環境中快樂舒適的學習,黃泥學校如果有了教育經費的投入,各方面的條件都得到了改善,周邊的農村學子在就學選擇的時候能夠有更多的考慮空間。
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要讓教師愿意來農村教書,留得住人才,也要建立教師進的來出得去的流動機制,在用人方面第一需要為農村教師提供好的經濟待遇,讓他們生活在農村有幸福感,教師的工資待遇是保證教師隊伍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建立工資保障機制,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來農村投身教育事業,第二加強學校內部的民主化管理,提高教師的主人翁地位,第三需要為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好的條件,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在流動的機制上,需要實現教師的良性流動,逐漸的改變教育部門包辦教師的人事,教師進來比較容易而要出去卻很難的局面,要保證教師在師資配備上的公平性、開放性、靈活性、自主性、讓農村和城市的教師定期交流。還需要減輕教師對職業的倦怠,優化農村教師的師資結構,改變一位老師教多門課程的情況。學科配套。
首先要加強學校的內部管理,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制度要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制度不只是為了管人,還要富有教育性,在約束的同時要成為學校老師跟學生的自覺行為,還有部分校長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抓好學校的工作作風、學風、校風,更需要管理好學校的安全,讓學生在學校能夠安全放心的學習,想法設法完善學校的安全設施,在學校的財務方面也要進行很好的規范。
農村中大多都是留守的學生,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足,在農村中甚至還有一些教育無用的思想,對于學生的教育不止是老師的事情,因此學校與家庭 社會之間需要加強聯系,農村地區的家長也要給予農村教育一些信任,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合作下,農村教育會有進步與發展的空間,不能一窩蜂的往城里跑,覺得只有城市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要主動的監督學生學習,更好的幫助學生在學習成績方面的進步,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等各個方面,學生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