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 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底線思維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其無論在治國理政中還是在為人處世中,都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和實踐價值。同時,底線思維也是黨和國家長期以來始終堅持的主要思維模式,對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運行起著深遠影響。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底線思維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的防控強化路徑展開探究討論。
簡單來講,“底線思維”就是著眼于事物發展的最低標準,在以最低標準保障事物發展正向性與穩定性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追求更高目標的思維模式與工作方法。對于這一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在嚴峻復雜的社會新形勢下,堅守底線思維是基層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加強內部控制、應對風險隱患、保障群眾利益的最基本工作要求。具體來講:
第一,堅守價值取向底線,落實群眾為本工作原則。社會保險基金涵蓋有養老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等多個部分,其與人民群眾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是我國民生建設的重要支柱。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所以,作為黨領導下民生建設的主要支持力量,社會保障局必須要將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實踐發展的最核心價值取向,在“化底為基”的同時,盡最大努力地為人民群眾謀福利、辦實事[1]。
第二,堅守風險防控底線,落實未雨綢繆工作原則。風險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兩種屬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阻礙和影響因素。基于社會保險基金在體系結構、發展環境、價值作用等方面的復雜性特點,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及相關工作人員需要面臨的風險挑戰更加多樣化。面對這一情況,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及相關人員必須要秉持起“預防為主,防控結合”的未雨綢繆工作原則,將所有可能發生的風險隱患納入預防管理體系當中,以從容姿態面對嚴峻挑戰,持續保障社會保險基金的穩定安全。
第三,堅守規矩意識底線,落實遵紀守法工作原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規則意識既是一個合格公民必須具備的最基本道德底線、行為底線,也是黨和政府始終宣揚和強調的思想精神。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加強內部控制,做好人員隊伍的文化建設、立場建設、職責建設,杜絕貪污腐敗、失職瀆職、投機取巧等負面現象發生。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外部管控,嚴格保證對外工作的嚴謹性與合規性,避免冒領基金、騙保等負面現象發生。只有堅守好規則意識的底線,才能全面推動社保工作向有安全、有質量、有發展的方向不斷邁進,積極實現全民參保、全民受益。
要想堅守好底線思維,首先就要了解底線是什么、在何處,即掌握風險隱患的主要類型及誘發原因,以便實施出針對性與全面性兼具的管控措施。從目前來看,常見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有以下幾種:
第一,籌集階段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險基金主要是按照法定比例進行征收的,隨著地區收入水平、企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斷增長,社會保險基金的征收金額也會有所提高。這樣一來,社會中一些企業出于資金壓力或投機心理,便會實施出謊報職工收入、謊報職工數量等錯誤行為,希望以此降低社會保險基金的繳納數額,或直接不繳納社會保險基金,進而引發相應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
第二,支付階段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社會保險基金設立與發放的最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實現人民群眾老有依、傷有治、居有安。但在現實社會中,不法分子為了謀求私利,冒領、騙領社會保險基金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不僅損害了參保人的合法利益,也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乃至政府、國家的資金安全構成了很大威脅。例如,已退休參保人員死亡后,有的家屬會瞞報參保人的死亡情況,繼續按月領取養老金。此時,養老金的保障性作用完全喪失,家屬的相關領取行為便具有違法性。再如,還有一些人員善于在社保法律或社保流程中“鉆空子”,通過偽造相關證件、虛報身份資料等方式提前領取或直接騙取社會保險基金,使得參保人、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等多方人員蒙受不必要的風險損失[2]。
第三,管理階段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在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內部的社會保險基金運作管理過程中,若相關工作人員缺乏端正的職業道德、法律意識與工作態度,發生私挪公款、錯錄數據、篡改信息等情況,也會形成相應的風險隱患,造成參保人賬戶資金的異常變動,對參保人的切身利益造成侵害。
在掌握這些主要風險后,基層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便較好地具備了“慧眼識底”的能力,進而做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將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實現社會保險基金工作模式的規范優化,是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及相關人員堅守底線思維的最基本策略。在征收社會保險基金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面向職工所處的社會企業直接征收。而在發放社會保險基金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面向參保個人進行直接發放。通過這樣的方式,可有效實現社會保險基金征收與支付的流程簡化,從而在減少風險隱患發生環節的基礎上,降低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相關人員的工作壓力,使其更加有精力、有創新地參與到其他基金管理工作當中。同時,在此類“點對點”式基金收支模式的支持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可更加真實、快捷地與目標企業或參保人實現對接,從而降低養老金滯留、養老金冒領等負面現象的發生概率,切實發揮出社會保險基金的社會保障價值。
除此之外,還應從源頭入手,加強工傷認定、失業認定、傷殘評級、退休審批等環節的嚴格監管,并做到細化經辦流程、量化經辦指標,以此保證社保基金發放水平與參保人員實際情況的充分對等。為了避免人因風險發生,應在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內部做好各崗位人員在初審、復審、核查、經辦等階段的權限分離,以此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良性工作氛圍,避免“拉關系”“走后門”的負面現象發生。同時,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相關人員應做好線上社保系統的監督、管理與維護,若系統后臺的關鍵數據存在改動需求,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并保留修改記錄與追溯痕跡。做好這一點,有助于更全面地貫徹落實底線思維,實現職業道德底線、業務流程底線、工作制度底線的明確劃定。
意識對人的行為具有決定作用,要想在社會中構建出廉潔嚴明、遵紀守法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環境,就必須要做好文化意識層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在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實踐中,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對內部人員的工作教育,在建立嚴格績效考核機制、日常監督機制的基礎上,精心挑選社保貪腐的典型案例,扎實開展警示教育,以此提升人員的思想境界,要求工作人員算好“家庭賬”“經濟賬”“政治賬”“自由賬”,全面做到嚴守底線、不逾紅線,從最大程度上避免失職瀆職、貪污腐敗、挪用公款等現象發生;另一方面,應以社區、企業等規模性場所作為“宣傳陣地”,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方面的普法教育、道德教育,以引導各方人員了解到社會保險基金作為傷患人民“救命錢”、老年群體“養老錢”的重要價值,闡明社會保險基金收付活動中違法、違紀行為的嚴重性,以防止參保人家屬或其他不法人員冒領、騙取社會保險基金的情況出現。在此基礎上,若發現已有人員存在冒領、騙取社會保險基金的事實,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相關規定,責令相關人員退回已領取、騙取的社會保險基金,并處于二倍至五倍的罰款[3]。
總而言之,底線思維既有宏觀上的社會保障作用,也有微觀上的立德樹人作用。堅守底線思維,是基層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樹立良好公共形象、整頓內部工作風氣的必行之舉。在實踐當中,基層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及相關人員應堅持以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底線,以法律規范的標準要求為底線,以風險隱患的全面防范為底線,持續化、嚴格化地保障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有序、管理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