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苠苠 合肥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2019 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支持鄉村創新創業”。當前著力推進農村雙創工作尤其是創業活動,調動起億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對于實施中國鄉村振興、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農村的創業活躍度較城市有所下降,主要創業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數量也逐年減少,農村地區的創業活力仍顯不足。因此,從優化鄉村創業服務體系著手,完善創業支持政策、激發農戶創業熱情是目前工作中亟待關注的問題。
已有的研究表明,農戶創業與金融政策環境密切相關。一方面,借貸約束被認為是阻礙農戶創業的重要因素[1-3];另一方面,有力的貸款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環境促進了創業活動的發生[4-5]。然而,我國農村市場有著特殊的金融制度背景,存在雙軌制的特征,即農戶的融資渠道既包括正規金融借貸也包括非正規金融借貸,因此對于借貸影響農戶創業的研究也應當分而論之。從現有研究結果來看,部分學者認為正規借貸比非正規借貸對農戶創業的促進作用更大。如盧亞娟等[6]和楊軍等[4]借助于職業選擇模型的分析框架得出:相比民間融資,正規融資對促成農戶創業的邊際效應更大;Han 等研究發現農村地區正規金融機構的撤離顯著減少了創業農戶正規借貸的可得性,而非正規借貸規模的減少程度更大[7]。另一些學者則認為農戶創業選擇過程中非正規借貸占有主導地位。如劉雨松等運用CFPS2014 數據實證分析得出非正規金融對農戶創業決策的促進作用大于正規金融[8];劉新智等基于全國樣本實證研究金融支持對農戶創業影響時發現,非正規金融對農戶創業決策的影響系數更大[9]。不難看出,現有文獻對于正規、非正規借貸對農戶創業的影響作用仍然存在分歧,因此本文進一步做出拓展研究。
根據舒爾茨-波普金命題,農戶是傾向于按理性投資者原則行事的,其根據對未來風險與收益的預期而做出是否啟動創業、是否選擇借貸來創業的決定。當出于個人發展、改善家庭條件、緩解失業壓力等原因,農戶有了創業的想法后,會首先估算出創業項目的初始投資額并據此判斷選擇何種資金籌集方式。如果農戶的經濟實力較強、自有資金充足,會優先考慮最為便利且融資成本最低的自有資金,在其他條件均具備的情況下,將以自有資金成功啟動創業活動。如果自有資金不足,只要創業項目的預期收益大于預期風險,農戶就會尋求外源融資來解決資金受限的問題,若融資成功則農戶得以啟動創業,若融資失敗則農戶無法啟動創業,融資的成敗關鍵在于農戶借貸的可得性和規模。在當前雙軌制的農村金融市場,農戶的貸款需求主要通過兩種途徑滿足,即正規金融借貸和非正規金融借貸。正規金融機構資金實力雄厚,供給能力強,而非正規金融供給資金實力較弱,供給能力有限,因此可能正規借貸對農戶創業的影響更大。對于得到融資順利開始創業的農戶,如果投資經營得當產生了盈利,周圍的農戶會受到感染和鼓勵,提高未來收益預期并激發出創業行為;相反,如果市場失靈導致借貸支持缺失,未能籌到資金的農戶創業計劃夭折,也會打擊周圍其他農戶的積極性,從而抑制整個群體的創業意愿。由此提出研究假說:較高的正規、非正規借貸規模有助于農戶跨越創業資金門檻,總體上對農戶創業有促進作用,且正規借貸的作用大于非正規借貸。
本文基于CFPS2016 家庭調查數據,實證研究了正規、非正規金融對農戶創業的影響。結果顯示,正規和非正規借貸均對農戶創業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正規借貸的作用更大。鑒于此,本研究的政策啟示在于:一是正規金融機構亟須針對異質性農戶建立相應的多層次供給服務體系,應通過政策引導為農戶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弱勢農戶群體創業提供資金支持;針對農民缺少抵押物等問題,可以建立農戶聯保貸款網絡組織和村級擔保基金制度,解決創業數額較大的融資需求問題。二是在創新傳統貸款技術和金融產品之外,充分發揮非正規金融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為農戶的創業活動排憂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