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瑤 上海外國語大學
普惠金融最早由聯合國在2005 年提出,“普惠”二字表明其規避以往金融機構主要服務于富人的方式,使得“弱勢客戶”群也能平等地享受金融機構服務[1]。這里的“弱勢客戶”,主要是指長期受制于“融資難”問題的中小微企業和規模較小的高科技企業。近年來,普惠金融在我國迅猛發展,但隨著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各種制約因素所帶來的風險也如影隨形[2]。本文將著重分析其信用風險、信息不對稱風險及財務風險:
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長尾理論和排斥理論[3]。基于排斥理論,金融機構總是追求自身風險的最小化及利潤的最大化,因此會將小微企業、高科技企業以及婦女、老人、殘疾人等信用較低的弱勢客戶群體排除在服務范圍之外。而基于金融長尾理論,上述弱勢客戶群體雖然不像高端客戶群體那樣擁有較多的優質資產和較高的商業融資信用,卻擁有較大的數量規模和客群基數,因此可以有效彌補其所帶來微薄利潤的短板,從而促進了普惠金融的內在發展。但與此同時,這些弱勢客戶群體自身的信用問題也決定了普惠金融本身的信用風險。由于弱勢客戶群收入不穩定,償債能力差,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高,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自身經濟能力的不穩定性會加劇其信用風險。
由于信息不對稱,不同的微觀主體面臨著不同的發展困境:對于小微企業來說,其經營規模小,管理理念相對落后,財務賬目不清晰,生存周期普遍較短,這在無形之中提升了金融服務機構對其實際經營情況的判別能力,同時也增大了信息不對稱風險和信貸風險。對于高科技企業而言,由于現階段普惠金融機構仍缺乏專業科技人才或者外部科技專家,且尚未形成區域性的信用信息共享網絡,普惠金融機構與高科技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在為不同社會階層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普惠金融往往要從成本收益角度綜合考慮其財務風險。一方面,著重關注運營成本和針對長尾群體的人、財、物力投入;另一方面,充分考慮普惠金融的單筆受益與業務量。普惠產品具有分散化和單筆收益不高的特點,如果人、財、物力投入成本過高而業務量無法與之匹配,則極可能為金融機構帶來財務風險。
金融科技是指金融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有效結合,也就是科技在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高效靈活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較為成熟的金融科技技術,主要包括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以及混合現實技術等。
金融科技支撐普惠金融發展同時完善風險管控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科技有助于緩解普惠金融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金融科技有助于更好地實現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三是金融科技能夠通過數據處理和數據保護,有效、透明地降低人為操控下的資金挪用風險,增強對資金流通的有效監管。具體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4]:
針對三農問題和小微企業在傳統融資過程中難以達到商業銀行所規定的融資標準,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可以運用先進的金融科技,來創新擔保條件以及質押條件等,進而提供更加寬松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如果能夠將從弱勢客戶群體處得到的潛在收益通過寬松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最大化,那么,普惠金融機構的財務和流動性等經營風險也會隨之降低。
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對各種來源渠道的海量數據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深度發掘數據背后隱藏的規律,有效處理信息不對稱問題。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和“點對點交易”特征,以及“分散化”分布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信息管理成本,促進其可持續發展。云計算技術將原來只能在終端進行處理的數據上傳至云端進行處理,有效提高了普惠金融機構的數據和業務處理效率,有助于普惠金融機構獲得更加準確可靠的信息分析結果。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普惠金融的風險控制,可以有效降低由人工控制缺陷導致的風險,提高風險防范能力。
普惠金融的發展初衷在于讓小微企業、高科技企業和信用等級較低的客戶群也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務。但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如何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讓普惠金融的“普惠性”真正地發揮出來,則需要借助新型的科技手段。這就要求我國普惠金融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注重與金融科技的有效結合,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通過金融科技,一方面來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財務和信用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有效規避和控制金融風險。通過科技創新設計更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來滿足廣大弱勢客戶群體的金融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