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忻璐 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以及《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給農村金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然而農村金融歷經40 年改革依然困難重重,如地方性銀行“離農脫小”、合作金融名存實亡等,農村金融排斥問題亟待破解。因此,應進一步強化政策導向,鼓勵商業銀行“重返”鄉村,助力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目前,農村客戶的金融行為大多停留在存款、取款和貸款等基礎業務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服務性。根據探究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近些年農村企業不斷轉型。當前農村的生產經營主要以家庭承包為主,但是農業生產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小,通常與季節有關,且較為分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在農村的發展。二是金融具有逐利性,要在經營的過程中控制好風險才能確保資金利益化。然而,農村的土地財產屬于集體,因此金融扶持難以保全土地財產,這意味著如果資產出現問題,金融機構就會有很大的損失。因此,這也成為當前金融機構在農村拓展業務比較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農產品增收的影響。當前農村的居民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年輕人往往選擇外出打工獲得收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大多數居民的現有資金只能滿足日常生活,不能享受其他的金融服務[1]。
就目前來看,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主要是政策性、商業性以及合作性金融。在鄉村振興中,要明確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使其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優勢,避免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對于一些政策性機構,例如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可以擴大資金規模,確保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需要在糧、棉、油收儲過程中發揮作用,加大對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的支持力度,還可以通過政策性的批發貸款方式與農民進行合作。對于一些大型商業銀行來說,例如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儲蓄銀行,應更加重視農村產業發展,特別是為地方的主導產業或者大中型龍頭產業提供更好的支持。對于合作性金融機構來說,其最大的優勢就是機構網點,要進一步推動“三農”金融服務發展,使農村中的中小企業、新型企業和農戶更好地發展。
鄉村振興的主要目的是使產業興旺,金融機構要加大對鄉村產業的支持力度,根據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升農業生產能力,推動農田建設和機械化發展。與此同時,要加大力度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業建設。在農產品精加工和現代流通業方面,應融合互聯網和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的功能,促進農村多元化發展。在金融支持方面,將農村的龍頭企業以及家庭農場當作重點,推出針對性的金融產品,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帶動作用,促進農村的現代化發展[2]。
為了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可以在農村修建公路、電力、水利等設施,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在建設過程中,要結合農村的特點和當前農民的日常生活習慣,這樣才能確保農民能夠適應并且減輕負擔。
目前,農村的最大特點就是生態環境,因此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確保農業發展能夠實現可持續。應逐漸引導農村發展節水、節肥、節藥農業,真正實現綠色興農。同時,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會出現河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情況,要在生態建設方面加大力度,盡可能避免農業發展帶來的污染,建設美麗、綠色的農村[3]。
該模式就是發展農村的基礎設施項目,確保財政資源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政府也可以在融資平臺上注資,將其轉化為實體企業。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基礎設施項目貸款。
要想使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產業發展,需要平衡風險和利益,而這個平衡點就是政府。政府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設置一定的風險補償金,健全整個貸款機制和風險承擔機制,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金融機構和農戶都有政策擔保支持。農民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可以發揮擔保體系的作用,確保農民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順利進行[4]。
“農民資產授托代管”業務模式。為扎實做好普惠金融,進一步提升“三農”服務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有效滿足農村金融需求,溫州銀保監分局支持轄內銀行機構探索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幫助轄區內的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通常情況下,部分金融機構在資金成本和稅費方面都有比較嚴重的問題,其服務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因此,可以出臺增加獎勵貸款的政策,也可以完善貸款利息免稅政策,提高其免征點,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稅收負擔。
明確支農服務目標、方法和責任監管體系,將支農服務的相關監管與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監管進行結合,形成金融機構支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雙方的資金。在差異化監管方面,鼓勵金融機構放寬對不良貸款的限制,靈活監管,逐漸引導金融機構區別對待困難的農業戶[5]。
有效發揮地方政府在客戶信貸、貸后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以建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和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為抓手,把項目資金和金融資金有機結合起來,提高風險分擔和補償能力,形成多方合作、銀企共贏的局面。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創新金融服務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鄉村建設環境,有助于農村金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