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剛 武漢東湖中石油昆侖燃氣有限公司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我國市場中天然氣能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在為相關企業提供可觀經營效益與良好發展前景的同時,也推動了企業對天然氣項目投入規模的持續提高。但受到外部環境、內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企業經常會面臨多種風險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投資活動的轉化效率與回報質量,甚至會使企業蒙受較大的經濟損失。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天然氣項目投資的現狀問題與風控思路展開探究討論。
近年來,在“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戰略號召下,我國社會各界對生態環境保護、清潔能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視程度持續提高,進而推動了天然氣需求量的不斷攀升。據相關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社會整體的天然氣需求量在2030 年將高達5500 億立方米。在此背景下,我國天然氣行業及市場逐步走入“黃金時期”,呈現出了蓬勃的發展狀態。但與行業市場運行狀態、發展前景相沖突的是,我國天然氣項目投資活動的環境條件、管理機制并未成熟、健全,進而形成了一定的風險隱患。具體來講,天然氣項目投資的現存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制度條件方面的風險問題。現階段,我國相關部門雖然已圍繞分布式能源行業出臺了一定的配套政策,但并沒有達到完善,且與產業經營、項目投資的實踐匹配性較低,可操作性較差。這樣一來,項目投資活動將缺乏有力的公共規范作為引導與保障,進而形成相應的實踐風險。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在制定投資方案時,也很難準確地選擇項目經營管理模式,如BOT 模式、自備電站商業模式、風力發電項目模式等,進一步增大了企業在投資過程中承擔的風險壓力。
第二,技術標準方面的風險問題。天然氣作為一種新能源、新行業、新項目,在我國工業領域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使得其投資、生產的技術標準仍未完善形成。所以,在既往的項目投資與經營管理中,相關企業通常以火力發電、熱電聯產等行業的相關技術規范作為參照,勢必存在一定的技術管理風險[1]。
第三,管理規劃方面的風險問題。除了政策體制環境、專業技術標準等外部因素以外,企業內部管理規劃也是投資風險的主要來源之一。從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在投資經營中存在粗放化、局限化的管理問題。例如,一些企業將管理視角拘泥在天然氣項目運行過程的管理上,缺乏對前期評估、后期審核等環節的重視,進而導致實際生產活動中存在突發事件多、額外需求多、現場變更多的“三多”問題。再如,一切企業缺乏對人員、財務等間接因素的精細化管控,進而導致天然氣項目投資建設中人因風險、財務風險頻發,在削弱投資成本價值轉化率、收益回報率的同時,經常引發超預算的負面投資問題。
結合相關調查來看,我國天然氣能源的市場價格持續走高,其項目生產建設中的投入規模也不可小視。要想支撐天然氣項目的穩定運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料成本、運維成本。同時,天然氣生產的相關設備造價高昂,其折舊、更換費用也會給企業造成較大經濟壓力。所以,為了降低企業的經濟風險、緩解企業的項目壓力,同時也為了推動我國社會低碳綠化的建設步伐,政府部門有必要采取出項目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手段,并從宏觀上激活天然氣項目中關鍵設備、高端技術的自主研發體系。同時,身處項目投資建設模式相對混亂的困局中,企業應對各類模式、體制的優劣點進行全面分析,并結合實際經營情況、經濟水平選擇合理的項目模式。基于既往經驗看,若企業的經濟實力相對雄厚、投資規模比較大,可將BOT 作為首選的項目模式,以實現規劃、設計、生產等項目環節的一體化、流程化運行[2]。
在目前,我國天然氣領域尚難形成統一化、系統化的技術標準體系。所以,企業在天然氣項目的投資活動開展前,應先組建出優秀可靠的專家小組,對投資項目的預期產能、效益水平、關鍵指標、技術難點、設備需求等進行明確分析,并建立起全面覆蓋的項目評估體系。其后,再將該體系與項目建設方案、項目可行性報告等資料一同作為資料依據,進行天然氣項目的投資建設實踐,并對天然氣發電布局、設備并網方式、設備配置參數等進行科學控制,以確保天然氣能源利用系統在建成后的安全性與高效性,為投資回報的理想化實現提供保障。
在天然氣項目的投資建設中,相關企業務必要堅持全面化、全程化的管理規劃原則,以確保人因、設備、財務等風險的預先防范、及時排查、快速處理。例如,企業可將“PDCA 循環”這一管理工具引入到投資建設活動中,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下一輪計劃”的循環流程,不斷查漏補缺、補齊短板,進而使項目活動全程處在趨優狀態中。在此基礎上,相關企業還應對“人”這一項目要素的價值提起重視,將投資管理制度與人事管理制度相結合,嚴格杜絕非專業人員混入技術團隊、設計人員盲目省略設計環節、財務人員錯算、漏算工程量等負面情況發生,以確保天然氣項目的健康、穩定運行。
總而言之,投資與風險始終相伴而行,企業要想抓穩天然氣需求持續增大的市場機遇,獲得穩定、高質的投資回報,就必須要對各類風險的控制管理提起重視。在實踐中,企業應從外部環境與內部管控兩個角度入手,全面、準確地排查分析項目風險,并實施出針對、有效的應對策略,以實現風險隱患的早發現、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