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 成都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
伴隨著受“排籃足”“乒羽網”、跆拳道等運動項目的沖擊,田徑作為體育運動基礎大項、奧運獎牌數前三位,但是受眾人群日益減少、國際影響力遠低于同肩基礎大項體操和游泳,為挽回頹勢,擴大田徑運動的受眾人群、更新田徑內容為田徑運動注入新鮮的活力,少兒趣味田徑作為一項由國際田聯主導的“田徑子板”塊走入人們的視野,少兒趣味田徑就是力圖把激情與娛樂融入少兒田徑運動之中,通過特定的方式向少年兒童介紹田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來確保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田徑運動。新開發的組織活動和比賽項目能使孩子在任何地方(體育場、公園、健身房以及任何可能的運動場地)參與一些基本的活動:短跑、耐力跑、跳躍、投擲。
儀式意思是多指典禮的秩序形式,如升旗儀式等,在古代這個詞也有取法、儀態或者指測定歷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在古代常代指祭祀。
游戲儀式具體是指在游戲開始階段、進行階段、結束階段的過程中所用肢體語言表達出特定文化含義,特定肢體語言載有特定人的想法、態度,在游戲中傳遞信息及培育文化氛圍,例如:擊掌、拍手等。
規則意識,是指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準繩的意識。比如說遵守校規、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例如:排隊的次序是法治,每個人都可以排隊是民主,那么每個人都愿意排隊就是規則意識。沒有這個意識,民主和法治都是空的。這個最基本的意識和人性與良心有關,和道德與信仰有關。
協同效應意義表現為:就“1+1>2”的效應。協同效應可分外部和內部兩種情況,例如:外部協同是指一個集群中由于相互協作共享行為和特定資源,因而將此作為一個單獨運作的因子取得更高的贏利能力;內部協同則指內部因子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整體效應。而在此篇文章中,外部效應為健全的規則意識、外部協同為成體系的完備的游戲儀式。
國際標準:0(初生)-6 周歲為嬰少兒;7-12 周歲為少兒;13-17 周歲為青少年。[1]中國標準:胎兒、嬰兒0-0.6 周歲,少兒0.6-2周歲、兒童3-6 周歲、少年7-14 周歲。
兒童活潑好動,有定獨立能力,富于想象,這些都是發展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基礎。兒童通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和創造。少兒行為和創造是獨立思考的結果。少兒的模仿性非常突出,他們模仿的多是一些具體的、外部的活動或動作。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別人做的事情都會引起他的新鮮感,他都想去嘗試一下模仿來學習的。所以要特別注意樹立好的模仿榜樣,尤其要注意家長和教師自身的言談舉止。
少兒的身體正在迅速發育,少兒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力量,并在不斷的活動中顯現這種力量。但另一方面,他們的身體還極不成熟,動作發展還不協調,自我保護能力還很差,易受疾病、事故的傷害。少兒時期是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少兒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大腦與智力密切相關,因此,在兒童大腦迅速發展的時期,早期教育對智力的影響特別大。若在這一時期內,對少兒用正確的方法施以適當的早期教育,其智力水平能得到明顯提高。少兒時期是人格健全的關鍵期。少兒時期,兒童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并逐漸形成。這時他們的可塑性強,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長、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根據少兒身心發展特點以及這一階段動作能力的發展特征,設置靈活有趣的田徑項目,擁有適合各個年齡組的田徑器械,以7-12 歲的兒童作為實施對象。目的是將少兒基本運動能力的發展和少兒運動樂趣的培養結合起來,以吸引更多 的兒童參與到田徑運動中,培養其從小參 與田徑運動的激情和興趣,使少兒在任何地方都能進行一些基本的跑、跳、投等田徑運動形式。
少兒(趣味)田徑,保持田徑的屬性不變,改變器材要求、場地規格、顏色、迎合少兒階段的身心特點,“輕、簡、易、趣”為少兒田徑的基本特點。國際田聯少兒趣味田徑項目豐富多彩,而且能充分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少兒身心發展特點,不但能夠使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都能通過參與田徑運動而全面鍛煉身體,而且也有效地培養了少兒積極參與田徑運動的興趣和樂趣。這些項目的開發給枯燥單調的田徑課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具體的游戲儀式包括:開賽前團隊間的口號標示、開賽前的動作示意、開賽前的團隊成員間的鼓勵動作如擁抱、自己的競賽區域、接力比賽交接擊掌,握持標槍的正確動作及投擲方向,安全區域的提示等,根據兒少年齡階段的特點,在開展游戲比賽的準備工作要以工作人員、或授課的體育教師進行運動游戲前的游戲培訓,言傳身教的進行描述,切不可生搬硬套。
儀式是一種“文化表演”,應該把儀式作為當地人們認識、理解、解釋和描述其所在的世界的文本或符號體系,從而對其加以解讀和解釋。[2]在開始游戲儀式中,通過“石頭剪刀布”的游戲判定、或游戲特定規則要求,獲取游戲順序或游戲名次可以獲得儀式的集體認同,分別有不同的角色與象征意義。在游戲開始階段,少兒明確此游戲的規則秩序,通過互相加油打氣、加油助威的游戲儀式對執行游戲規則即“規則意識”的參與者表示認同。在游戲開始階段,執行游戲規則即遵守規則意識。結束接階段,通過對游戲的總結,少兒群體通過聚集、溝通、鼓勵的話語,少兒間特定的游戲儀式,表示對遵守規則意識的游戲執行者表示尊重和認可,收獲友情、收獲尊重。兒童通過賽前、賽中、賽后的游戲儀式的啟蒙與教化,習得社會規訓與道德規范,開始認同社會環境,認識自我,融入集體,學會承擔社會角色。同時,能夠促進他們的社會交往,培養兒童的合作精神與團體意識,鍛煉他們的社會溝通能力。另外,還有助于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的塑造,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集體歸屬感。[3]
規則屬于社會意識的反饋,作為一種社會儀式,即游戲儀式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意識,一定的游戲規則始終是反饋出相對的價值取向,貫徹著某一特定的價值觀念。教育實踐也證實,想要促使幼兒切實展開主動性活動,還一定要包含規則當作保證,遵循規則與積極活動能夠辯證統一。尤其是少兒階段,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時期,這一時期所學習的東西、生活閱歷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將來的生活質量與個性化的特征,促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當中遵循游戲規則的過程當中,其行為的堅定性能夠得到有效發展,在意志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
儀式和規則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進步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漫長人類文明的積淀所貢獻的文明成果。儀式的作用在滲透和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源于巫術和祭祀,通過行為、語言、標示、符號,讓人身心所往并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影響我們的行為。規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并通過的,由群體里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規則是對自由和空間提出的相對的限制與約束,它是一種良好的規范和秩序,可以使人的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發揮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樂趣。
老師在少兒的內心的分量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授課教師的言談舉止對于少兒都存在著深遠的影響。在此種情況下,作為老師的身份和立場,就應該充分運用自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特點,在少兒游戲當中,師范過程中遵循游戲規則、維護游戲的公平正義,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著少兒。
一定的游戲規則符合一定的價值取向,滲透著某一特定的價值觀,少兒游戲中的科學的游戲規則和指導思想折射著一定的科學價值觀、讓少兒理解游戲規則即“社會規則”,逐步認識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并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種職業社會成員的規范,使形成良好的三觀,并試圖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走來,面對職業教育新的形勢,從自身入手,通過深化課程改革、加強師資培養來不斷加強學校內涵建設,以學校的創新體制來促進教師的創新,以教師的創新來帶動學生的創新,為社會輸送創新型的高素質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