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琳 蘇州大學人力資源處
貫穿南北中國大運河,在兩千多年的流淌演變中,逐步聯結、融合、積淀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燕趙、齊魯、江淮、吳越、河洛文化在此交融升華,凝聚成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歷史文脈,為中國社會文明的進步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2014 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 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了大運河森林公園,先后兩次就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提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資源[1]。
地方高校,特別是運河沿線高校既稟賦資源、人才等優勢,應主動肩負這一歷史使命和時代使命,做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創新者,使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換發生機。
目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揚州大學、蘇州大學等高校成立了專門的大運河研究機構,蘇州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蘇州分院”,成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首批研究中心。目前研究集中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理論研究、規劃論證研究;中國知網通過“大運河”關鍵詞搜索,共計5124 篇文獻[2],而專門聚焦分析文化傳播領域高校作用發揮的研究較少。現實中,也確實存在學理傳播與實踐脫節、缺少系統性規劃的實際問題。
大運河文化帶的規劃建設中,需要沿線各地整合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等的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其中大運河文化研究應放在先導地位。與“敦煌文化”“長城文化”等研究相比,全社會對中國大運河文化認識還不夠,許多人還不知道什么是大運河,大運河文化正像是一條未被發掘的金絲帶,地方高校散布在金絲帶上,仿佛一個個明珠。亟待挖掘、研究、傳承、發揚、創新。
中國大運河流域的高校數不勝數,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的高校不多,對如何緊密圍繞黨中央的決策,打破省際、校際研究壁壘,廣泛整合學術資源,統籌研究力量,建設“各展所長、聯動互補”的高水平研究團隊進行研究。中國大運河積淀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溝通了南北,融合的文化挖掘,無法憑幾個高校完成,衡量文化先進性的核心標準是多元、包容、開放,地方高校作為文化高地,更應該以多元化的視角、包容的姿態、開放的方式加強合作,共同投入到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建設中去。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深挖運河文化,完善運河文化體系。
自2014 年大運河成功申遺以來,各地普遍加強對運河的開發和利用,紛紛打造各種景區。在此過程中,有些地方甚至將本地特色的古建筑拆掉模仿重新搭建仿古建筑,或是過渡加入經濟因素,失去了原有的歷史文化與特點,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性。同時,也未全面考量地方旅游開發因素,盲目跟風,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蘊,失去了大運河的真實性、完整性、獨特性,傳播著力點偏頗,單以復制粘貼的形式傳播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
當前的大運河文化的傳播仍以官方傳播為主導力量,通過建章立制、成立研究院等形式的傳播,但是,政府很難做到“深入民間”,尤其是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的路徑較傳統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重新解讀,融合,傳承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高校作為人才的聚集地,高校的師生遍布世界,高校的學生即將走入社會,成為國家發展的棟梁,如何整合高校的資源來傳承中國大運河文化是很重要的,影響力度深遠,目前,高校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的方式主要有:
高校普遍開設了課程,如5G、VR、AR 等前沿傳播技術研究、傳播學及傳播規律研究、傳播戰略落地研究等。
大運河文化帶上的高校紛紛成立了大運河文化傳承傳播的機構,通過為政府提供咨詢報告、設計、論證等形式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承傳播。
高校以開設講座、畫展、攝影展,論文征文、文學影視作品等,推動中國大運河文化傳承發揚。
高校以文化價值弘揚為核心,以歷史文化傳承為落腳點,努力發掘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通過對屬地和區域運河文化傳播進行系統研究;引導官方強化傳播定位、與政府交流活動;媒體融合傳播,服務大眾傳播、商業傳播;以及創新傳播路徑等方面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承傳播。
在現狀研究基礎上,從文化傳播角度對現有措施進行匯總梳理和評價,開展路徑體系建設研究。聚焦高校傳媒、旅游、文學、商學,法學、社會學、考古學、藝術學、建筑學、水利學等專業資源作用的發揮,對屬地和區域運河文化傳播進行系統研究,重點在研究中心定位作用、相關課程開發,理論體系建設、專門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等方向細化研究,推進大運河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3],充分發揮高校系統化體系研究作用,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播。
大運河全長2700 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等8 個省市,各屬地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各地媒體、行業對大運河文化傳承傳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現象,同時有些單位對文化的傳承傳播理解不到位,出現了各自為戰、盲目跟風、過度開發等傳播著力點偏頗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主要是引導官方強化傳播定位,做好頂層設計,量身定制新型傳播平臺,由主流媒體發力,加強大眾化媒體與專業性媒體的互動、主流媒體與商業媒體的交融,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互動等[4]。如何引導官方傳播定位,如何搭建頂層設計,這就需要高校利用專業知識,結合數據分析,搭建模型,為政府獻計獻策。
當我們進入“新全球化時代”,原有的文化傳承傳播理論架構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全球社會與文化的需要。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模式,放眼全球,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當下現實。通過媒體融合與傳播,推動大運河文化傳承傳播,實現全球信息共享為價值追求的信息革命成為塑造歷史、推動歷史的最大驅動力[5]。高校是全球化最高的機構,尤其在高校國際化道路建設的近20 年,成果豐碩,高校通過自身優勢,從媒體融合發展的研究出發,培養急需人才,以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為契機,從而推動大運河傳承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強調“深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弘揚大運河文化,不能一股腦兒奉行“拿來主義”,尤其在“互聯網+”的時代,讓大運河文化換發新春,以更加貼近用戶的形象出現[6]。對于創新傳承傳播路徑形式,充分發揮高校在大運河文化傳承傳播、運河遺存保護、生態建設、古建筑修復、沿線環境設計等運河文化帶建設領域的積極作用方面開展研究。如在蘇州的護城河步道舉辦大學生大運河馬拉松等文創、科技領域比賽,國際性學術會議模式創新,借助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大運河文化散亂的符號用現代語言展現等創新路徑進行研究。這些通過傳播手段,革新傳播方法,使之更好地貼近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采取更加靈活和生動活潑的形式,用高質量、高水準的大運河文化作品引領新媒體文化潮流,不斷提高大運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我們仍需要經過不停的探索和努力,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傳播才能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找到位置,成為眾多文化瑰寶中一顆閃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