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峰 大洼區新興鎮農業服務中心
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受到了廣泛重視,有機農產品也隨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有機蔬菜種植是指在種植過程中嚴格控制化肥、農藥使用的蔬菜種植模式,能夠避免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危害。為了促進有機蔬菜種植的推廣,也需要推廣相應的生態農業技術。
挑選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應符合國家有機食品種植區域的標準,其水源質量、空氣質量以及當地的環境質量都應達到標準,符合國家規定。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土地還應保持完整性,且種植區域內不能設置或出現其他蔬菜種植,種植時注意將有機蔬菜和無機蔬菜分開區別處理,從而保證有機蔬菜種植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另外,根據當地實際種植情況和環境質量,設置超出12m 的緩沖區,避免外界環境影響有機蔬菜種植基地,保證管理工作有序進行,維持蔬菜質量監察制度的完整性。
有機蔬菜的種植,離不開有機培育肥,通常將一些綠肥作為培育肥的主要選擇,例如黃豆秸稈、玉米秸稈、慈云英等。綠肥具備很強大的固氮作用,可以為有機蔬菜提供氮肥資源,同時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有機物的含量,同時適量使用化肥,將有機肥作為施肥主體,例如動物糞便以及植物發酵物等。在使用化肥和有機肥方面,要符合科學的相關標準,并通過相關技術設備分析,合理使用,每畝地的使用量大約為3~4kg,在施肥的過程中,要將施肥的深度調整,防止施肥過淺導致有機蔬菜由于施肥過多死亡,同時還要注意田地的鋤草工作,減少其他雜草爭奪養料和水分,幫助有機蔬菜的養分吸收和良好生長。有機蔬菜的種植要注意倒茬輪作,同一區域的土地,種植的有機蔬菜不能超過兩次,在收獲一次蔬菜后,要對土地進行綜合處理,將土壤中一些殘留的病蟲害及時清理,降低有機蔬菜病蟲害再次發生的概率。在非應季種植過程中,可以建立大棚,提高蔬菜的種植時間,其次,使用地膜覆蓋以及種苗嫁接等手段提高有機蔬菜的成活率,保證種植蔬菜的正常生長。
大棚蔬菜可通過地膜覆蓋、嫁接等技術提升有機蔬菜的生產力,較傳統的種植方式其生產周期延長,甚至采用多種作物輪作的形式促進蔬菜高產,更好地擴大了供給。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合理調整植株間距,做到合理密植,提供適當的光照條件,為蔬菜提供了良好健康的生長環境。
第一,生態調控。有機蔬菜的病蟲害防治要及時進行生態調控,大致為每兩年一次,可以有效減少病原,首先,要將土地上的其他雜草清除,將所有種植土地進行系統性清理,消滅一切害蟲來源。第二,防蟲網應用。防蟲網是農業防蟲害措施中較為有效的手段,通常,在設置防蟲害網時也要結合其他防治技術,共同使用,提高蟲害防治工作。第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當今有機蔬菜主要的防治措施,例如甜菜蛾和斜紋蛾,進行相關防治工作,而瓜葉螟以及菜青蟲可以使用生物導彈進行防治,同時,利用物理防治,對一些害蟲可以利用太陽能殺蟲等辦法進行誘殺,對特種的病蟲害,如蚜蟲、美洲潛蠅等使用粘蟲板進行相關的物理防治,最后就是人工捕殺。這些技術都是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通過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和防治手段,減少蟲害的發生。
種植有機蔬菜的過程中,運用精細化管理將植保技術引入,為此需要仔細的觀察蔬菜種植苗期,詳細的記錄其生產情況和規律,并且判斷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并對種植區周邊的環境進行有效的勘察,與此同時種植工作者要正確使用種植技術,如無土栽培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以及清潔田園技術,從而對蔬菜生長過程中不利因素的侵害能夠有效防止,工作人員還應探索先進技術應用和害蟲產生的原因之間的關系,惟有這樣才能有效的優化植保技術。
有機蔬菜的種植當中,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為了促進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的進一步推廣與普及,相關部門應積極宣傳種植過程中采用的各類生態農業技術,讓農戶認識到新型生態農業技術的優勢。在開展宣傳工作時,應事先對當地進行有機蔬菜種植的農戶進行調查,選擇出一批示范戶,而后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站等媒體進行深入宣傳,讓更多農戶認識到有機蔬菜種植與生態農業技術的重要作用。同時,相關工作人員還要積極研究和解決有機蔬菜種植過程中的各類問題,使有機蔬菜種植模式能夠有效推廣。
為了讓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工作順利開展,僅有政府財政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資金的流入,從而建立多元化投資模式。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節政策制度,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生態農業發展,從而保障推廣生態農業資金充足。
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于提高我國的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有待完善,需要針對農業生產需要和農民素質建立起立體化、實時化、制度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管理,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