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艷 聶振江 馬麗峰 黑龍江農墾科技職業學院
目前,“互聯網+農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運行:一是智慧農業模式,二是互聯網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商模式,三是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1]?!盎ヂ摼W+農業”時代背景下,農業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具有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農業人才知識結構層次和能力對于當前形勢下農業的發展有著較強的不適應性?;谶@樣的現狀,在分析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確定有效的培養策略,實現農業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整體質量的提升,對于滿足“互聯網+農業”時代下農業發展意義重大。如何合理調整現行的農業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式,并制定符合改革目標的培養體系和培養要求,優化現行的培養模式,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師面臨的課題之一[2]。
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創造學生達到培養目標的途徑。經過近2 年的課題研究,并經大量的探索和實踐,本課題組初步形成了以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為平臺,以創新創業項目為教學模塊,以創業導師帶創業團隊為管理手段,為學生提供校內實習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創新創業項目與企業生產計劃相融合、項目管理與導師引領相配合的立體化、全方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就教學內容而言,傳統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知識,幾乎都可以從互聯網查到,導致人們對教師這個職業存在的必要性一度產生懷疑。然而因為疫情原因全國各大高校的教師和學生都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網絡授課,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只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任務之一,如何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熱情和能力也是教育的另一個核心任務,而實踐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動手能力強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從而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成創新創業能力[3]。本課題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中非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為學生提供了校內實習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相結合,實現了多措并舉,助推創新創業項目的落地實施。
校內設有微生物實訓室、作物栽培實訓室、組織培養實訓室、儀器分析實訓室等多個農業類相關實訓室,學生可以在此進行教學內容中的實踐部分操作練習,同時也可以完成創新創業項目中的相關操作內容。校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由農業類專業教師與學生共同組建了無人機應用技術創新基地、中草藥應用技術創新基地,擁有多個創新團隊。實施校企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將產業前沿最新技術融入實踐教學中;選派專業師生進企業頂崗輪訓,進行創新人才培養。
為了給學生提供培養實踐技能的創新創業平臺,學院構建了共建共享的校外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基于“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的理念,充分發揮產業優勢,積極與企業通力合作,比如與廣州南方測繪有限公司哈爾濱分公司合作建設無人機測繪實訓基地,主要在無人機航空攝影測量方向進行校企深度合作,與吉林龍航無人機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無人機植保作業實訓基地,主要在無人機植保、外業飛手、維修養護等方向進行深度合作,與吉林省金慶種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海南三亞育種基地等。校外創新創業平臺的建設,即為學生提供了創新創業項目孵化的基地,同時也已成為學生頂崗實習的主陣地和就業的主渠道。
通過參與創新創業項目,讓學生直接面對理論上好像學懂了、實踐中卻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同時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
緊扣產業需求、專業特點設計創業項目,創新實施“無人機植保服務”,“無人機培訓服務”,“農產品加工”,“中草藥應用”等多個創業項目,以滿足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需求。圍繞不同的創業項目,培養不同的實踐技能,構建項目教學模塊。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這些技能進行培訓和拓展,在項目教學中積極引進新型教學模式和方法,建立網絡教學資源,推廣微課與慕課等。
通過創新創業項目的完成,學生實現了以做促學的目標,同時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如:無人機專業師生與北大荒集團(農墾總局)團委、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聯合開展的北大荒青年植保無人機培訓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開展,累計培訓2000 余人次。與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和植保所在阿城示范基地進行水稻田病蟲草害的飛防作業,實現了植保無人機在農業科研上的作用。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師生與吉林省金慶種業有限公司海南三亞基地進行玉米育種作業,學生進行了播種、施肥噴藥、去雄、人工授粉、穗選等技能實踐。
有了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平臺和創新創業項目,如何讓項目有效實施則是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我們以創業導師帶創業團隊為管理手段,項目管理與導師引領相配合,以教帶管,確保項目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