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威 于義保 邵帥 中糧生化能源(公主嶺)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問題,在世界范圍來說都是關系國計民生、公共安全及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把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提出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一次次將食品安全問題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本文擬對什么是食品安全戰略、我國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能更有效地進行監管,尤其是從法律角度對強有力的運作管理進行論述,以期能對新時代下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提供更多的戰略選擇。
我們國家一直在進行食品安全方位的建設,但仍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事件----“三鹿奶粉”“瘦肉精”等事件,因為這些負面事件發生,使很多人對食品安全產生了誤解,認為“不含有”有害物質,不適用“食品添加劑”就是安全的。其實,這種認識也是錯誤的。
其實,“安全”與否,是應該與“標準”比較而言,合乎標準,就是合格的,就是安全的。另外,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我們要管理的是合規使用,不非法添加、不濫用,而不是“杜絕使用”。
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建立了統一權威的食品監管體系,構建起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大格局,尤其隨著最新?食品安全法?頒布,以及因食品安全問題而問責的6 種罪名加入?刑法?。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和管控能力達到新高度。如此重視,是因為:今天我們由高速轉向高質量發展,由重數量轉向數量、質量并重發展,由面向全國轉向面向全世界發展。
隨著我國對食品安全管理的不斷探索,法制不斷完善,目前已經形成科學、全面、系統、可操作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目前,已建立起史上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要形成從田間道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制度。即食品安全是從源頭(包括原料和生產設計)--到生產過程—到包裝儲運—到餐桌全過程系統工作。而源頭的原料安全占了更重要的比例。而食品安全的源頭在農產品。那么,如何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成為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礎。我認為應該通過以下幾方面:
1.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結構性工作,是生產方式和管理理念的一種轉變,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勞永逸。專項整治、質量安全活動,嚴打,這些“一陣風式”的活動起不到根本作用,必須建立長期有效的方案,制度化、標準化、文件化、甚至法制化。
在風險評估基礎上,做好檢化驗工作。充分了解農民使用什么農藥,環境有什么不利影響因素,相似產品出現過哪些問題,國家標準中關注哪些項目,等等。針對性的調研、風險評估之后,形成有用的檢驗計劃并實施,才能有的放矢,有效監控。
2.不能本末倒置,化驗監測只是監控驗證手段,不能作為保障手段,更不是主要手段。不能以出口的檢驗“點”替代源頭和過程的“面、鏈”。要從根本入手,從源頭入手,從過程管理入手,一方面要從培養農民質量安全意識開始,培養其食品安全生產習慣,要注重對相關技術人員和教育人員的培養,以及明確其對農民等培訓指導職責,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和考核力度。比如限用、禁用農藥種類及使用方法,違規對應的處罰,同時發展低毒替代品。另一方面,實施這件事的前提首先是要勇于承認不足,甚至失誤,正視差距存在的根源,敢于信息公開,以開放的思維學習國際上新理念、成熟的經驗和標準、管理方法和手段,因地制宜的借鑒、應用、推廣。比如很多先進實用的管理方法,HACCP、GMP 等等。
3.具體實施技術層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農產品合格證準入制度。形成“標準化”農藥,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現代化道路,使農產品“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為食品安全戰略落地提供前提和保障。
除了對源頭的農產品管理,實現安全保障外,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控:加工環節(涉及非法添加和過程污染)、流通環節(涉及假冒、分裝污染,儲運污染)等。
食品安全管理成效還與以下因素有關:監管部門職責不清,管理缺失;管理標準不健全,無法可依;未形成全覆蓋全流程的監管網絡;社會安全信譽體系沒建立起來;消費維權成本太高,違法成本太低等等,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食品安全能否最終實現。
隨著社會進步,和國家相關法規、制度健全,今天的食品安全管理高壓態勢下,安全意識已經逐步形成,管理手段逐漸成熟,管理措施正在發揮作用,食品安全環境正在明顯好轉。
在食品安全的道路上,我們還要有很遠的路要走,但事不避難,知難而進,我們的“生產者樂于生產,監管者愛于監管,消費者安于消費”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我們中國成為世界食品安全的領航者和風向標的目標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