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 西安醫學院藥學院
“少數民族聚居區就是以血緣、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為紐帶少數民族群眾聚居生活,以特定的地域空間為載體而構建起的社會空間形態”[1]。我國在這一區域通常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少數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以便于更好地促進其發展。
文化認同是指當個體或者集體從一種文化進入到另一種文化時,個體可能會去適應新的文化而淡忘或遺棄原有文化,也有可能在不拋棄舊有文化的同時融合新文化,也就是說,他可以保留對原有文化的認同,同時又獲得對新文化的認同。那么民族認同則是指本民族的信念、態度,以及民族身份這些要素個體對其的重視,這種群體水平上的認同基本包括四個基本要素即群體認識、群體態度、群體行為和群體歸屬感,而在民族認同中態度是至關重要的。“中華文化就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漢、滿、蒙、回、藏,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還有各種方言、各種習慣、各種信仰、各種風俗”[2]。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元文化就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結構的日益復雜化,人類交往日益頻繁化,信息流通日益廣泛化的產物,這是由不同民族所處的不同地理環境造成的,由各民族文化的長期積淀造成的,也是事物多樣屬性導致的。社會越發達,文化的更新和轉型也越快,新的文化也越層出不窮,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在我國已經存在和發展,并具有新的表現形式,產生著一定的影響。
對于來自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來到內地生活和學習就必定會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相對于以前的生活習慣和習俗來講,在內地生活和學習不光會受到國內其他民族的影響還會有來自世界各地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在這種大環境中,來自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就會受到碰撞和沖擊,一方面,有的聚居區的少數民族仍然堅定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和習俗,例如在某些高校中的來自聚居區的維族和回族大學生還是堅持戴頭巾、做禮拜等,這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在不荒廢自己學業的情況下,思想上和行動上堅持本民族的習俗不拋棄,并且能夠在各方面都團結其他民族的同學;另一方面,有些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則是有點偏執的過度宣揚自己的民族和信仰,不能夠接受來自內地的文化和習俗,甚至是排斥與其他民族的同學交往,給他們自身的生活、學習和社交中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更不利于他們自身身心的健康發展,對于這部分同學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點和難題。
對于能夠盡快適應的這部分同學來說,在進入內地之前一般都已經接觸了漢語授課,其中大概分為:從小學開始就接受漢語授課的學生;用漢語和本民族語言雙語授課的學生;以及從高中開始就開始在東部沿海一些地區的重點高中上高中的學生,對于這部分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漢語水平就與普通學生的差不多,在各個方面也更容易融入其他民族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但也并不是說這部分的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已經被漢化或者遺忘了本民族的精華,他們應該是能更好地協調這兩部分之間的關系。在生活中能夠自立自強,也能夠盡力克服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挫折,在學習上也不會有太多的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礙,能夠獨立完成自己的學業,在人際上也能同其他民族的同學友好相處,相互交流本民族的優秀文化。
對于不能完全適應的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將會遇到更多問題和困境。首先,就是語言問題,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大多都只是接受本民族的語言進行授課,在生活中也是以本民族的語言作為主要的交流語言,來到內地后他們首先面臨就是一個交流不暢的難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就會導致這部分的同學與其他同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疏遠,進而使得這部分同學的性格也越來越孤僻,不易與人溝通,長期下去也會影響學業和生活的其他方面,不能很好地實現其高等教育的初衷;其次,民族習俗和習慣的不能融合,對于這部分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生來說他們從小就習慣了本民族的一些風俗和習慣,已經在他們腦海中形成一種自然的行為,但是來到內地之后發現有些生活習慣很難一下子接受和快速融入,與其他民族之間存在著相互不能理解對方的矛盾,同時對于正處在年輕氣盛的大學生來說也缺乏一種好好溝通和相互理解的包容度,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容易導致矛盾激化甚至民族沖突,這就大大背離了我國民族政策的初衷和教育的目的;最后,從來自聚居區的少數民族自身來說,他們來到內地后似乎眼前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因此在面對眼前的一切的時候也都充滿著探索欲和好奇心,這就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測的非法分子利用,利用其對本民族的熱愛度做一些不利于祖國和人民的事情,從而進一步破壞了民族團結。
首先,從國內外綜合環境來看,對北京、上海這樣國際化的大都市來說,已經融入世界發展潮流,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民族發展已經不是從前單純的民族經濟發展問題,民族發展要求在各個方面都要領域更廣、程度更深。因此,國內外不同文化的交錯沖擊對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不能很快的接受和適應,使得其內心也成為一個矛盾共同體。其次,從學校角度來看,有些高校對來自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實行各方面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有些培養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骨干教師的高校中,尊重本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在清真食堂的安排和本民族一些重大節日的布置上都能體現出民族和睦相處的方式。對于少部分其他高校來說在這方面就稍有忽略,造成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內心的不平衡和不舒服,進而導致漢族大學生也不能與這些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友好相處。最后,絕大部分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取向趨勢基本呈積極向上,少數暴露出一些認識上的模糊性,表現出思考問題的片面和膚淺,存在一定的疑慮和擔憂,同時價值程度不高,有利益化傾向,在一些問題上也常表現出矛盾和易變狀態,大多數少數民族同學在老師朋友的幫助下能夠很好地調適自己的心態,情緒和心態基本穩定。但也有同學不承認自己處于偏向消極心理狀態,使得民族問題和當前國家主流文化容易產生沖撞,這部分同學的思想上主要有一定偏執,不能很好地認識到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以及整個社會大群體之間的關系。
國家要加大對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策支持和輿論引導。政策支持。在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政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采取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各少數民族聚居區自己管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并且在不違背憲法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可以制定符合各自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地方法規,很好地促進了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發展。但就來自聚居區的這些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他們離開了聚居區,在內地高校學習就得遵守內地的法律法規,在不違背國家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下創新一些日常管理的組織管理體制以及一些“助困幫扶”政策的制定,使這些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能慢慢的適應周邊的變化,為加強其團結做貢獻。輿論引導。當前是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對生活的各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加強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在校報、校園廣播、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發布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友好的相關報道和欄目,幫助漢族學生更多更好地了解來自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也給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提供各個學習方面、生活方面的服務,幫助其更快地融入。
高校在課堂內外引導各個民族大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的緊緊抱在一起。課堂教育。課堂教育是學校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民族理論、形勢與政策、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紀律與自由、勞動觀教育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全體教師在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書育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課堂教育更要注重把現實情況結合起來,加強全體教師的實地考察和培訓,更好的在課堂教育中結合實際需要進行教育。對很多高校來說,課堂教育這一塊集中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教育上,但是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對這門課缺乏重視,也不能夠在其他的課堂教育課程中得到有效的學習和認識,因此提高整個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社團組織。對于高校的大學生來說,除了課堂的生活之外,最豐富的業余生活各類社團組織,各個社團組織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更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一個平臺。其中大多都是學生自發根據其愛好和興趣組織起來的,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同學因為語言交流不暢等一些問題的困擾就顯得有點形單影只,學校通過實地調查和考量這些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興趣方向,打造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的社團組織,不僅提高了語言學習,也增進了彼此之間文化的了解,更有益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心理輔導。“感染教育法,就是受教育者在無意識和不自覺的情況下,受到一定感染體或環境的影響、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4],對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不能以一種強硬的態度或者手段在高校中去管理,歷史和經驗都證明那是一種錯誤的方法,更多地要加強溝通和交流,定期的與這部分學生進行談話,詢問其生活和學習的近況,及時地對一些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同學做心理疏導,為其更好地完成學業創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聚居區扥少數民族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宗教觀。作為來自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如果自己的價值觀都不能端正,如何再去傳播正能量。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教觀,因為宗教問題錯綜復雜,處理不當就會引起宗教矛盾乃至紛爭,作為高校的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必須要認清宗教的利與弊,更要認識到民族、宗教與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是一致的。促進其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對聚居區的少數民族來說與校園活動、文化建設相脫節是時有發生,在有些高校中,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本民族內部成員之間進行活動和交往,在校園其他文化和活動建設中很少有他們的身影出現。那么在針對這種情況,要引導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從思想上先做一個轉變,認識到積極參與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不僅傳播了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促進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本民族的文化也可以在吸收新鮮血液的基礎上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創新。強化其服務意識,積極引導本民族成員認同社會主義事業。高考加分政策、民族區域自治等都是國家針對少數民族的照顧政策。對于國家的民族政策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照顧的同時也要增強其服務意識,認識到自己是作為本民族的先鋒隊應該引導本民族的其他成員認同社會主義事業,支持和認可社會主義制度。
當前所處的國際大背景下,不少非法分子利用民族和宗教對我國進行各方面的滲透,利用和挑撥少數民族大學生危害國家利益,高校在這方面一定要有緊迫感和責任感。同時加強對聚居區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對于社會風尚的引領,倡導時代精神的發揮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對于維護高校和社會的安全穩定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