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全勝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體育課程是培養學生中滲透觀念,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學科。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學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推動素質教育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本文就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進行分析。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方向,反映了體育課程教學價值與特點。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定位普遍存在模糊,片面的問題,影響了體育教學思想價值的實現。體育課是讓學生學習運動技能,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運動意識的重要陣地。通過體育學習,學生身體素質與能力得到提升后,就會意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并形成主動運動的習慣[1]。但是在高校體育課程目標設計中,發現教師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忽略了學生興趣與習慣的培養,阻礙體育教育價值的體現。
高校體育教學中發現,大部分的教師都會采用自己比較熟悉且應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活動,其中演示教學、比賽教學、游戲教學是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很少組織多種不同教學方法整合方式開展課堂活動。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僅影響學生運動興趣的培養,同時也影響了教學進度。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教師注意這一問題,結合實際情況,綜合應用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為學生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體育素質、技能、知識提升的影響非常大。在高校體育教學評價中,教師比較注重結果,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評價中,會將學生的運動技能技巧作為主要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團隊精神、學習中展示出的能力并沒有進行詳細的評價[2]。這種不平衡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僅沒有體現出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會影響學生運動觀念,使學生形成注重結果,忽略過程的不良學習態度,無法實現體育教學的要求。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將此作為教學指導思想,在關注教學效果的同時,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教學目標設計的過程中,也應圍繞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進行設計,推動學生運動技術技能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與習慣,使學生的心理與身體得到滿足,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目前,我國大部分人群都存在亞健康的問題,導致亞健康出現的原因就是缺乏鍛煉,缺少鍛煉意識[3]。大部分的人群都沒有意識到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忽略了體育鍛煉而導致身心出現問題,為了避免當代大學生在未來發展中出現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建立與健康為主,技能技巧提升為輔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體育運動中,形成運動習慣與意識為自身健康成長做好鋪墊。
以籃球運動為例,教師可以將該運動項目的教學目標設為以下幾點:第一,運動參與目標。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籃球練習與運動中,并在實踐形成自覺鍛煉的習慣。第二,運動技能目標:熟練掌握籃球運動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實際運動中紅,提升運動能力。第三,情感態度目標。要求學生在籃球運動中,意識到體育鍛煉的身體素質提升的重要性,并養成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習慣。確定教學目標后,進行針對性教育,使學生在科學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深入學習,促使運動習慣的形成。
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室可以將不同的教學方法整合在一起,進行綜合性教育活動,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學習中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得到提升。多元化教學方法綜合應用,轉變教學單一的問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快樂的學習體驗,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以田徑運動為例,課堂活動中采用小組合作與競賽結合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首先,開展基礎知識教育工作,讓學生了解田徑運動技巧與方法。其次,小組合作學習。理論知識教學后,則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實踐,使學生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鞏固學習基礎,提高對田徑運動技能的了解。再次,組織小組競賽[4]。每四人為一組,以接力比賽的方式進行小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團隊意識與競爭意識,使學生在比賽活動中,形成良好的運動意識。最后,教師總結,對小組競賽、合作學習過程進行總結,深化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小組合作與競賽教學模式的結合,培養學生體育精神,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掌握田徑運動技巧,提高學生體育素質。
在傳統結果性教學評價基礎上,增加過程性評價,通過全面的評價,掌握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并將此作為課程改革的依據,為學生體育運動觀念與鍛煉意識培養打下基礎。轉變教學評價對象,采用師生互評的方式,了解教育中存在問題,思考如何提升體育運動能力,推動教學改革。
總而言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問題,阻礙了課程改革教育。為了推動體育教學更好的發展,制定科學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評價形式,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體育精神,促使體育教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