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先朋 婁宇川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高校的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工作內容,起到著保證教育的公平性。資助育人是通過對貧困大學生物質上的直接幫扶解決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而導致的就學困難,同時在“資助”的過程中同樣要發揮“育人的作用”通過非物質的方式去幫助大學生在精神生活上實現富裕,能夠獨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去應對學習和生活,幫助學生成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當前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物質幫扶占據了主要內容,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完善、個人提高、職業規劃等都未開展主動幫助。學校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將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和價值觀應用于學校的模式,對于資助育人工作的展開有著積極的意義。
學校社會工作是通過家庭、學校和社區通過互動和合作來幫助學生解決相應的問題,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發揮三者的教育功能,實現高校的教育目的和社會目標。應用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是由于當前的資助育人工作較為單一,僅在物質上的幫扶無法滿足學生精神層面和發展層面的訴求,貧困大學生所受到的家庭、生活、學習的壓力相對較大,容易出現負面的情緒和心理問題,由于資助育人工作缺乏相應的系統性,無法滿足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訴求,學生在獲得各項物質幫扶時,還是會由于家庭困難而導致自卑,使得人際交往出現障礙,在未來的學習和求職中也面臨著困難。因此在物質幫扶時同樣需要進行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貧困學生的困境往往來源于家庭、校園、同齡人以及社會等,因此需要通過學校社會工作來引導學生積極應對困境,實現個人自我能力的提升[1]。
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在申請助學貸款時能夠有四年的免息期,這也意味著要求畢業后的貧困大學生需要在保證日常開銷的同時能夠按期償還國家助學貸款。這對于學生來說既是動力也是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質量,因此為了讓貧困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畢業后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就需要通過學校社會工作進行過渡,以良好充足的準備去面對后續的學習和生活。
校內勤工助學作為有效激發貧困大學生進步和發展的手段,將助學金通過校內崗位薪資的形式進行發放,讓學生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這需要資助育人工作者拓展校園內外的勤工儉學渠道,能夠滿足大學生的不同需求,在校內工作中可以利用學校后勤集團、圖書館、通信運營商以及教師助力等多種形式的崗位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外可以通過設立見習崗位以及聯合企業幫助學生在課余時間內能夠有效的得到鍛煉。同時資助育人工作者需要將學生參與的情況以及表現進行記錄,在資助評定的過程中也能夠作為重要的評判標準之一,同時結合數字無線校園下,學生校園卡在校園內各個感應器的反應數據,例如食堂用餐情況、就寢情況、圖書館借閱情況了解學生的綜合情況,通過科學技術的手段,運用數據更加科學準確的評定資助對象。
精神幫扶意在通過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加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利用心理輔導員、心理教師、寢室長、班主任等眾多層面去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預防和干預,提高不良情緒的抵抗能力和疏導能力。個案工作要發揮社會工作的會談和接案等相關技巧,通過專業的溝通和交流保護學生的隱私,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為心理存在一定問題的貧困大學生通過危機介入等方法進行治療。在個案工作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差異和需求差異,設計相應的幫扶計劃,引導學生進行自理和自強,通過勤工儉學以及就業技能培訓等方式讓學生能夠經濟和精神都實現獨立自主。團體介入需要遵循自愿和按需展開的方式,對于具有共同性或同一問題的學生可以組織支持小組,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小組成員的共同協助達到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效果。社區工作在大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的應用主要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區的社會背景和關系,邀請專業人士進行講座,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個人意識和綜合能力。同時挖掘社區的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讓貧困大學生參與到義工活動或志愿者活動中,提高其奉獻意識和實踐能力[2]。
貧困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可以通過同齡人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輔導來進行幫扶,以此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通過與同齡人的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利用學習興趣小組來培養學生的愛好,通過宿舍以及班級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能夠加強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在專業技能和職業規劃上也需要借助校園其他部門的職能展開[3]。
總而言之,在學校社會工作視角下開展高校資助育人創新需要以物質幫扶為基礎,拓展性地從各個方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