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珊 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1.產學研協同創新影響因素研究。Julia Connell等(2014)提出產業集聚是對知識分享和協同創新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Maietta等(2015)認為產學研協同研發活動能促進過程創新,并且和大學地理鄰近對產品創新有正向的促進作用;Sebastian等(2017)則認為在集中型高新技術產業中產業結盟、資源結盟能顯著提升投資者對企業協同績效的評估。
2.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其他研究。Holmstr?m(1979)最先提出道德風險下委托代理關系模型,并給出了不完全信息下解決此類問題的充分必要條件;Yu等(2015)分析得出東部及南部沿海地區省份的效率得分要明顯高于其他省份;Wang等(2017)從知識管理和創新能力理論出發通過分層回歸的方法分析得出供應鏈網絡下的協同創新演進機制;Huang等(2017)提出產學研協同過程中金錢激勵能有效提升學術創新績效。
1.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和影響因素。王瑞鑫(2017)等從戰略協同、組織結構設置、知識互補三個維度展開論證產學研協同創新內在聯系;張省(2018)則提出產學研協同創新通過知識外溢的形式進行知識共享。王欣(2016)提出知識勢差正向作用于知識轉移的速率;羅琳等(2017)提出了產學研各主體的協同意愿、環境復雜度、產學研協同機制等要素對產學研間知識協同有重要的作用;范繼(2020)從投入和產出探討對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影響程度。
2.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效率評估和演進機制。齊亞偉(2015)認為高校在三大創新主體中創新效率最高,政府研發補貼對企業和科研機構創新效率的提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格其(2016)指出可達性、聚簇系數均顯著正向作用于創新績效的提升;吳慧等(2017)提出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中存在的小世界特性不利于協同績效的發展;常潔(2020)等提出知識、風險、資源和技術協同顯著作用于創新績效。
3.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其他研究。宋寒等(2010)提出關系契約在折現率足夠大可使系統達到最優狀態;曹柬等(2013)通過實證研究分析得出政府的激勵契約既能激勵相關主體,又可提升政府的收益;郝一峰等(2017)從利益分配、人才培養、價格三個維度出發探究了對知識轉移績效的影響程度;黃迪(2020)提出在激勵因子附以協同周期的作用共同提升協同創新體系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影響因素、收益分配機制、演進機制、效率評估、激勵機制五個方面。于創新績效而言,學者多從企業家環境競爭強度、網絡重要性、環境規制強度等方面進行深度剖析;于效率評估而言,諸學者基于公司差異、地區差異、行業差異等深度剖析對創新效率的作用機制;于效率而言,學者們多傾向于探討大學地理鄰近程度與知識勢差對其的影響;于演進機制而言,學者們多從創新系統的演進模式以及各因素對創新績效在演進過程中的影響機制來進行論述;于激勵機制而言,眾學者多從委托代理理論、組織控制等視角對協同創新的激勵機制做出了相應的闡述。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研究日益成熟,但仍缺乏新型視角來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與諸多板塊的耦合作用。本文旨在理清現有研究成果,以期為學者的后續研究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