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在近期有所抬頭,且隨著中國傳統對外貿易紅利已在過去穩步釋放,中國在傳統貿易之外需要找到新的增長接力棒。事實上,受政策支持、資本加持、全球物流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各路從業者積極入場等諸多因素共同推動,小批量、碎片化的跨境電商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影響力正與日俱增,將成為未來對外貿易發展的新增長點。
對企業來說,B2C模式下跨境電子商務構建的開放、多維、立體的多邊經貿合作模式,極大地拓寬了進入國際市場的路徑,大大促進了多邊資源的優化配置與企業間的互利共贏;對于消費者來說,跨境電子商務使他們非常容易地獲取其他國家的信息并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B2B過去是中國跨境電商的主力,但伴隨大體量B2C跨境電商平臺的大力開拓以及全球消費者對跨境購消費習慣的逐漸養成,將驅動B2C成為未來跨境電商增長的重要力量。
針對國內商品外貿,一般分為以下三類:其一,傳統外貿出口:貿易商詢盤回復后,簽訂合同、安排生產,并進行海關清關、訂船 運輸,最后進行銀行收匯、辦理出口退稅等,完成訂單。其二,跨境電商B2B出口:國內貿易商將商品通過自有或三方平臺售賣給海外經銷商,海外經銷商再通過各種渠道銷售到消費者,主要企業有阿里巴巴國際站、敦煌網等。其三,跨境電商B2C出口:國內商家將商品通過自有或三方平臺直接售賣給海外消費者,主要有平臺型 Amazon、速賣通、eBay、wish等。
跨境電商B2C貿易對傳統貿易出口形成強力替代,關鍵在于效率的提升。從消費者角度來看,跨境電商貿易提升了性價比、提供了更多消費選擇。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貿易形式上,而在產品上無本質區別。跨境電商減少了中間環節,提供價格優勢。與我國電商興起的邏輯類似,傳統貿易出海后,還要經過其他國家的線下零售系統,一級、二級甚至多級的渠道分銷推升價格。而跨境電商B2C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性價比,另一方面,電商渠道突破了空間局限,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商品選擇。
1.中國跨境B2C出口趨勢分析。從出口角度看,B2C出口過去以成本優勢強、標準化程度高的3C電子、服飾箱包等品類為主,伴隨海外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需求細分化以及跨境電商的類目延展,未來出口路向的品類結構預計將更為豐富,除傳統優勢品類外,如汽配、燈建、戶外等品類值得關注。從目的國的視角看,以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得益于本土消費者成熟的網購習慣及其對中國制造商品的青睞,是過去中國B2C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國。但近年來如東南亞、南亞等區域的新興國家電商發展迅猛,新興市場有望成為下階段中國B2C跨境增量目的地的巨大潛力。
基于各地電商零售規模的全球市場份額占比及當地電商零售市場的歷史增速,將全球主要地區及國家劃分為四大陣營,包括:中國,占全球電商零售約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且過去保持高速增長;以歐洲、北美、韓國為代表的傳統成熟陣營,當地電商零售起步較早、基礎完善,但增長逐步平穩、放緩;以非洲、南美為代表的限制型陣營,整體上看,非洲、南美等區域仍處于電商零售起步初期,當地或經濟發展、或消費水平、或互聯網基礎設施或電商基礎設施仍處于培育及建設期,因此,電商零售發展的導入仍需一定時間;以中東、東南亞、俄羅斯、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潛力市場,現階段正處于電商發展的高速時期,擁有較強發展潛力,值得中國跨境電商從業者積極關注。其中印度仍處于電商發展初期,現階段互聯網及電商基礎設施仍處于早期建設階段,人口體量龐大但經濟相對落后。
2.中國跨境B2C進口趨勢分析。從進口角度看,B2C進口發展初期主要以母嬰、食品保健等基礎性商品為主。事實上,中國消費者對于跨境網購的高頻的購物習慣正快速養成,且對海外商品的品類需求進一步細分,因此,近年來以美妝、家居為代表的、更能彰顯消費者個性化訴求的品類占比提升明顯。從來源國的視角看,品類結構和來源國結構高度相關,伴隨未來個性化品類、個性品牌需求的持續提升,預計未來進口來源國也將從傳統美日韓向小眾國家進一步轉移。
從年齡結構角度來看,90后跨境網購勢力逐漸崛起,80后消費者現階段仍是跨境網購消費主力,但伴隨90后消費能力的紅利逐步顯現,以及供給端跨境進口類APP對90后人群的逐步抓取,跨境網購人群中90后的占比逐步提升。相較于80后有家庭群體的特點所帶來的圍繞家庭的跨境商品需求(如母嬰、保健等)。90后更注重自身多樣化、個性化的訴求,因此其在美顏美妝、藥妝護膚、健康零食及海外潮服等品類上具備明顯的“剁手”傾向。
在區域結構方面,跨境網購向非沿海區遷移:沿海地區的經濟水平及地理位置具備得天獨厚的優質條件,因此相應區域在跨境B2C進口業務上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先發優勢。但隨著內陸地區消費人群的升級以及內陸地區跨境進口物流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依托非沿海地區龐大的人口基數,正逐漸成為跨境進口B2C網購的一股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