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家劍 硅湖職業技術學院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尤其強調:“我們要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既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了空前大好機遇,也帶來了新的責任使命。
近年來,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并且發揮引領作用,江蘇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民營經濟在發展規模、社會貢獻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以 2017 年為例,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出以下良好態勢,助力全省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占比不斷提高。2017 年,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達 47589.1 億元,占 GDP 比重達 55.4%,較上年提高 0.2 個百分點。全省民營經濟保持著較快增長的發展態勢,成為全省經濟強勁增長的動力源。截至 2017 年底,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登記戶數為 769萬戶,比上年底增加 107.3 萬戶;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總額達 133919.2 億元,比上年增長30.8%;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本由上年底的 440 萬元提高到 498 萬元,注冊資本超過 1 億元的私營企業比上年底增長 25.4%,達 15165 戶。
民營經濟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江蘇民營企業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民營科技企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截至 2017 年底,全省納入調查統計范圍內的民營科技企業達 120157 家,同比增長 8.3%;實現收入 7.8 萬億元,同比增長 8.3%。2016 年江蘇省“百強民企”(集團)榜單中,來自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行業入圍企業達到了 5 家。
民營經濟的社會貢獻繼續加大。近年來,江蘇民營經濟總量占比越來越高,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增長的新引擎。2017 年全省民營企業上繳稅金 7617.2 億元,同比增長 6.6%,高于全省增幅 2.9 個百分點;占全省稅務部門直接征收總額的 62%,同比提高 3.6 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江蘇財稅收入的重要來源。
經過改革開放 40 年來的長期發展,江蘇民營經濟已有不小的規模,對 GDP 的貢獻率也逐年上升,但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仍然存在多重因素制約著民營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影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投資準入受到限制。當前江蘇民營企業在市場準入、融通資金、科技研發、對外投資、資質認定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問題。
民企產業層次較低。由于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江蘇不少民營企業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資源和自有資金滾動發展,絕大多數企業分布在勞動密集型、低技術產業中,深加工、精加工的行業比較少,產業層次比較低。
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由于對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等有嚴格的限制,大部分民營企業不能滿足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的條件,且未能建立民營企業的二板市場,直接關閉了民營企業直接融資的大門。
區域發展仍不平衡。從民營工業發展情況來看,2017 年蘇南、蘇中、蘇北民營工業產值占全省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 38.4%、28.1%、33.6%,蘇南民營經濟發展水平高于蘇中和蘇北,區域間民營經濟發展差異仍然比較明顯。
黨的十九大報告吹響了我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軍號角,民營經濟作為江蘇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抓住這個重大歷史機遇,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出更大的貢獻。
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江蘇民營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領會“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聚焦科技與產業融合。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相融合,促進江蘇優勢的科技資源成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通過構建有效服務平臺,讓科技與資本、產業、市場無縫銜接,實現產業鏈、資金鏈和科技鏈全面整合。
聚焦新型服務平臺建設。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快速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樞紐經濟十分活躍。一批以平臺化為特征的供應鏈管理企業、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平臺服務企業等新型服務企業和服務模式正在加速成長,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運營、管理等綜合性服務,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綜合成本。
聚焦企業主體創新。民營企業必須強化創新主體意識,抓住技術創新這個關鍵點,對現有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同時要大力增加研發投入,加大研發力度,用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企業不斷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向高端攀升,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