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棟 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海外工程公司
精益管理會計是指通過價值流完成企業核算、分析與管理工作的會計,工作方法以價值流成本法為主。其中,價值流是指企業在提供業務、服務或商品時,增值與不增值的所有活動,成本核算以所有價值流的耗費為主要內容,核算周期為一周或一個月,使企業成本管理更為簡便,省略費用分攤環節。
傳統管理會計將企業產品與業務交易流程為基礎,分析財務數據,為管理者決策提供參考。精益管理會計屬于價值管理范疇,從企業的工作流程入手,進行各類信息的處理與分析,在不同價值流間形成協同效應,減少企業業務與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的浪費環節,可使企業的所有價值流獲得價值提升。但由于精益管理會計在我國實施的時間較短,企業對精益管理會計的認識較為單一,在精益管理會計應用中表現出如下問題,影響其作用發揮:
第一,成本核算理念滯后,企業管理者缺乏對成本管理新理念與新技術的認識,使得會計人員仍舊采用標準成本法等傳統核算方法,出現成本核算錯誤、費用分攤較少等問題,加大企業成本投入;第二,價值流成本法的應用不到位,部分企業缺乏精益管理會計人才,會計對價值流成本法的認識不足,不能在企業管理中合理應用價值流成本法,難以發揮其作用[1]。
結合精益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問題,本文結合企業管理案例,給出合理運用精益管理會計的建議。
為保障精益管理會計的有效應用,提高企業對精益管理會計的重視,企業需樹立精益生產理念,學習國內龍頭企業及國際領先企業的成功管理經驗,結合精益利年年對企業生產系統進行改進。將生產系統中的工藝流程劃分為多個作業單,實施作業單所需的費用,即為價值流的成本。為探究企業精益管理會計的應用方法,該企業模擬生產過程,應用標準成本法開展管理,管理效果顯示,標準成本法存在成本計算效率低、成本計算復雜、成本管理覆蓋范圍狹窄等問題。在此基礎上,企業管理者認識到價值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認為企業會計需注重生產價值流,以此為基礎開展成本核算,并提供相應統計表,為管理決策提供全面真實的數據。基于企業會計的新要求,管理者引進精益管理會計。在精益管理會計運用中,按照如下流程開展價值流成本核算工作:
(1)識別定義價值流,從企業產品與業務生產流程、供給流程及交易流程入手,明確企業項目的價值流。在該企業中,價值流如下:下單→錄入→產品設計→安排生產→原料采購→生產規劃→材料運輸→產品生產→交付→開具發票→收款→售后服務。
(2)繪制流程圖。結合上述價值流內容,精益管理會計需結合客戶需求、價值流時間節點等要素,繪制流程圖,掌握企業產品生產的主要環節與次要環節,為價值流中浪費環節的刪除提供條件。
(3)識別價值流中涉及的工作人員。結合價值流的運行過程,統計過程中涉及的職能部門,包括生產部門及影響其工作的其他部門,計算直接人工成本及間接人工成本。
(4)成本計算與核算。根據價值流內的發票,計算一周或一個月內,企業價值流的材料成本、分項成本、設備分攤成本,并進行單位成本核算,明確平均單位成本。
在明確精益管理成本重要性,掌握價值流成本法的基本應用流程后,企業需利用價值流成本法對生產進行優化,全面采集企業生產相關數據、細化價值流流程圖,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與全面性,為企業管理者決策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發揮精益管理會計的作用。
在企業生產數據全面采集中,精益管理會計利用價值流成本法開展成本核算工作,核算結果與企業生產數據息息相關。為保障成本核算的準確性,要求企業各部門提交準確且全面的數據,保障數據的可靠性及真實性。針對該要求,企業管理者可制定報告制度,明確指出各個部門提交報告中數據內容的真實性與全面性要求,并將報告內容的真實性與全面性作為部門績效考核的指標,提高企業各個部門及職工對價值流數據的重視,引導企業各個部門與職工參與到精益管理工作中,不僅可為精益管理會計開展工作提供幫助,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宣傳精益理念,使其滲透于企業各個部門。
在價值流流程圖細化中,精益管理會計以生產環節為主。但對于企業生產經營來說,除生產環節外,采購環節、銷售環節、售后環節、管理環節等,均存在影響價值流成本的因素。就此,精益管理會計在開展成本核算工作時,需進一步細化價值流流程圖,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行政部門及總經辦等部門,納入價值流流程圖中,使企業成本結算更為準確,避免價值流成本管理中出現隱形部門。
另外,在企業價值流成本法應用中,精益管理會計的素養會對應用效果產生較大影響,企業需做好精益管理會計的引進與培訓工作,確保會計人員具備精益理念,掌握精益管理會計的工作方法,強化價值流成本法的應用效果,為企業管理者決策提供幫助,實現企業精益變革,推動企業轉型升級[2]。
綜上所述,在企業管理中,精益管理會計的應用存在缺乏重視、應用不合理等問題,影響精益管理會計作用的發揮。通過本文的分析,企業管理者需提高對精益管理會計的重視,明確價值流成本法的應用流程,并應用價值流成本法改進企業管理決策,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