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的一生短暫,但他的許多作品卻被后人長頌不衰。尤其是《背影》,得到了極高的評價。如葉圣陶《文章例話》:“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吳晗《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頌》:“《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那么,這篇簡單樸素卻有著極大感染力的《背影》,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寫作點呢?
1.選材方面的借鑒。《背影》的選材很是精心,作者雖然按照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但是內在的感情卻呈現出一個由弱到強的流動過程。奔喪、失業、典賣、借錢、謀差等事情,娓娓道來,買橘子后,達到情感的高潮,令人動容。
2.立意方面的借鑒。面對父親那么多正面言語和行為,兒子都沒有被感動,卻被父親并不優美的、笨拙的、沒有詩意的背影感動得熱淚盈眶。父愛雖然是一貫的,但在兒子這里卻是從不接受到被感動的。這種父子之情的動態轉化才是文章的深刻之處。
3.結構方面的借鑒。《背影》在結構上是雙線并重:表面線索是父親的背影,內在線索是作者對父親的感情。雙線交織,貫串始終。同學們在寫這類作文時常常無線索可循,結構松散。即使有線索,也往往是情線縹緲游離,似有似無;物線孤立機械,生拉硬扯。所以,在寫作時,特別是在創作散文時,落實一個貫串全文的情感寄托物,可以使作文形散而神不散。
4.語言表達的借鑒。在作者情感發生震撼的地方,用的是比較樸素的語言,幾乎全是敘述的表達方式。這是很見功力的。如,寫父親“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中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次數之多,不厭其煩,反復交代;“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枝末節都提到了。這些語句,強調說明父親已為兒子上火車做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用詞雖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處,使父親的愛子之心躍然紙上。又如,寫“我”的悔恨自責——“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寫“我”的動情落淚——“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字里行間飽含深情,格外自然、真摯、感人。
5.鋪墊手法的借鑒。文中,父親的“背影”是經過層層鋪墊才描繪出來的。祖母去世、父親差事交卸,所以到南京謀事;因為到南京謀事,所以才有了父親親自到車站送行;因為親自到車站送行,“我”才親眼目睹父親攀爬鐵道為“我”買橘子的“背影”。層層鋪墊,層層遞進,終于將這件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演繹成一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情感大劇,也將我們澎湃的心潮和熱辣的視線引向了故事的高潮——父親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的背影上。
6.人物刻畫的借鑒。(請對文中的這些描寫作簡要賞析)外貌描寫:
;動作描寫:
;語言描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