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慧
在汪曾祺先生筆下,美食不僅是果腹之物,而且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美食家與文學家一樣,都需要認真體驗生活,才能有更寬廣的眼界和更接地氣的創意。汪曾祺先生愛吃、會吃,寫吃也堪稱一絕。下面,讓我們跟隨先生的筆,走進先生家鄉高郵除咸鴨蛋以外的又一美食。
品讀經典
故鄉的食物
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作“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蚨罚虬胧?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作“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有一年,我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別關照,把一壇炒米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作者汪曾祺,選自《食事》。有刪節)
心湖漣漪
劉雯文:汪曾祺先生喜歡寫生活中的事情,寫食物,寫花草。他描寫吃,人看得嘴饞;他寫花草,人有時候會看出眼淚來。古往今來,作家寫故鄉總少不了淡淡的愁,少不了悲傷思念,但是汪曾祺先生卻把對家鄉的思念寫得溫暖柔軟。汪曾祺先生寫的文章是真的散,但各個片段又是互相聯系的,靠什么聯系起來的呢?靠的就是他那顆熱愛生活的質樸之心。
曹軒飴:汪老描寫的食物,樸實卻不失大雅,他的食物里深深埋藏著感情,或是對生活的向往、對家鄉的懷念,或是對食物所在的這片土地,對在這里生活的熱情好客的人們的贊美……汪老用他質樸生動的語言讓我明白了什么叫“慢煮生活”。
丁雨萱:炒米很多人都吃過,但真正留在人們心里的是那吃完后的余香,與發自內心的暢快、驚喜。這不同于人們吃不到的珍饈美味,它的“親民”,是讓人們最動容的地方。
陳子墨:作者在家鄉經歷過的關于“吃”的事情,都是現在的我們不能想象的。雖然那時候是貧苦的,但是回憶卻滿滿都是美好和溫馨?,F在我們買的小包炒米,吃起來遠不如作者描述得香,可能是因為心境的不同吧。
楊婧屹:一說到食物,我的眼睛就發光了。汪老先生把食物的美味描寫得淋漓盡致,我的腦海中就一直浮現著美食,各種各樣,芳香四溢。生活就是如此,樸實卻又不失趣味。
曾文鐸:汪曾祺先生介紹食物,也穿插著介紹往事、文化,他善于從許多小事中尋找生活的真諦。我對《故鄉的食物》感觸頗深,它不僅讓我了解了我沒吃過的炒米,讓我眼界大開,也讓我深入地認識了汪曾祺先生這個人。
周時與:本文圍繞炒米寫了很多內容:吃炒米的風俗,炒米的做法,裝炒米的用具,炒米的吃法,炒米的用途。作者最后說的“浪漫主義的夜晚”,我的理解是:表明作者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這個戰亂中與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寫常人心目中的離亂之苦,而說是“浪漫主義的夜晚”,體現了作者的幽默;作者能以淡定從容的心態回顧這段經歷,表現了他的達觀與超脫。
李俊昕:故鄉的食物,故鄉的味道。逢年過節,我都會想到家鄉的臘肉和糍粑。一塊糍粑,開水煮熟了夾到放滿糖的碗里轉一圈,一口下去,慢慢地,軟糯感布滿口腔,一股滿足感直進心窩;也可以配小菜吃,菜葉和糍粑和在一起,簡直是人間美味。臘肉也是,切成薄片,撒上蔥花,賊香!故鄉的味道,永遠飄散在我心中。
秦佳婕:汪曾祺先生對兒時記憶中的美味,印象是十分深刻的,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其情感的點點滴滴。汪曾祺老先生以獨特的視角去觀察生活,永遠對生活充滿興趣,文字樸實自然,恬淡寧靜,讓我們感受到他的精神。故鄉的食物是讓人懷念的,是讓人無法抗拒的?!豆枢l的食物》值得我們用心感受,用心品嘗。
經典延伸
推薦書籍:《食事》
作者:汪曾祺
推薦理由:無論是家常小食還是地方風味,甚至于生活里平淡無奇的一碗熱湯,在汪曾祺先生的筆下都添了一份文化意蘊,多了一筆閑情雅致。沈從文評價:“他的文章應當說比幾個大師都還認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愛還是態度,‘寵辱不驚!”鐵凝說:“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