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姝 武漢市節能監察中心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北方地區尤其是東北等地冬季氣溫可達零下30℃左右,為了保證生活質量過去常采用個人模式進行分散取暖,這種取暖方式顯然存在取暖效率低、能源利用率低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隨著經濟建設水平的日益增長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政府開始了集中供暖模式的建設。新的供熱模式,顯然與節能經濟發展的要求相貼合,通過計量節能技術等即可保證節能經濟在集中供熱中的應用效果。
供熱企業在提供集中供熱服務的時候,一般需要通過制備熱量、轉換熱量、輸送熱量和使用熱量等幾個步驟,才能確保供熱系統的穩定運行,其中耗能最大的主要步驟為熱量制備、轉換和輸送。其中熱量制備步驟一般在企業鍋爐房內進行,鍋爐設備、鼓風機等設備的運行,以及燃料的運輸以及灰渣的處理過程,都可能會導致能量的消耗。而熱能輸送通常情況下是經由熱網進行的,熱網傳輸管道主要由鋼管、保護層和保溫層等組成,熱量經由管道傳輸的時候,必然出現熱量損失和水損失。最后,熱量轉換步驟一般是以熱交換器為媒介,實現一級網到二級網的傳遞,通過熱交換器的時候熱量會發生大量的散失,而在最后的熱量使用中熱能主要通過散熱器進行散失。
想要盡最大可能解決集中供熱過程中能量的散失問題,保證能量的使用效率,就必須要充分發揮計量節能技術的優越性。通常來說,計量節能技術一般在熱量使用步驟中比較常用,需要選擇計量準確度比較高的計量設備,從而確保最終所獲得數據的有效性,常見的計量設備為熱能表,它基本能滿足集中供熱與節能經濟發展的測量需求。在選擇恰當的計量設備以后,還需要利用合理的檢定方式,從而讓計量節能技術真正發揮作用。除此之外,為提升用戶參與節能經濟建設的熱情,供熱企業可調整過去的計價收費方式,以供熱量為標準收取取暖費,從而避免熱量使用步驟中造成的能源浪費,保證節能經濟的建設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有部分供熱管網中存有的熱量值和實際的供熱需求存在較大出入,進而導致用戶室內溫度不穩定等問題,這就是所說的水力失調。水力失調是一種較為復雜的問題,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這一情況,因此想要避免水力失調問題,供熱企業的工作人員務必要對供熱管網進行分析,并對其細節之處入手加以調整,確保供熱系統的穩定性,解決水力失調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集中供熱中發生的能量損耗,從而讓節能經濟真正發揮作用。
供熱企業的職責在于保證集中供熱的穩定性,并以供熱標準為參考確保供熱效果,想要讓節能經濟在集中供熱中得到體現和應用,就必須要保證熱能及資源的利用效率,對供熱系統進行有效調整,從而在確保供熱企業獲得更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水平。一般來說,集中供熱系統的調節方法可分成質調法、量調法以及間歇調法等,質調法指的是在不對供熱系統中的循環水總量進行調整的情況下,適當改變供熱溫度;量調法指的是,對室外環境溫度按照標準分成幾個等級,而后根據外部溫度變化調整供熱的水流量,從而達到保證供熱效果、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損耗的目標,特別需要提到的是在室外溫度較低時可提升降低循環水的流量,從而降低升溫所需的熱量。
根據實際工作的經驗可以看出,供熱企業在集中供熱模式下為用戶提供的熱量總值如果保持恒定,則供回水溫度差值提升時、循環水的水量就會降低;相反地,在溫度差值降低的過程中,循環水水量則會提升,二者之間成反比例關系。再加上對具體數據的測算可以發現,供回水溫度的差值每變化二倍,循環水水量就會變成原有數值的二分之一,水泵此時的運行功率將會縮減為原有功率值的1/8。從中不難看出,想要提升節能經濟在集中供熱模式中的應用效果,供熱企業可在保證供熱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調整供回水溫度差值。
就目前來看,很多供熱企業為了保證供熱效果都選擇以混合煤作為燃料,但是問題在于這種混合煤的燃燒率并不高,經過燃燒之后會產生難以處理的煤渣,不利于鍋爐的高效運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且提升能源的利用率,供熱企業可以選擇分層燃燒技術,從而讓混合煤燃燒的時候能夠更加充分地接觸氧氣,在這種情況下其燃燒不充分的問題就能得到一定的解決,燃料的利用率就能大大提升,這樣一來能降低企業的成本,二來能夠避免煤渣處理困難的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
集中供熱工程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最有現實意義的一項內容,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北方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模式,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為提升人民福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節能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將之應用到集中供熱中去,顯然能夠從根本上降低集中供熱中的能源浪費概率,保證燃料資源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供熱企業的長遠進步提供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