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軍 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審計部
目前,鐵路企業已經貫徹審計署11號令,建立了內部審計在黨組織、董事會直接領導下開展審計工作,向其負責并報告工作的機制,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已修訂完善了行之有效的制度,這對加強鐵路領導干部權力運行的監督,規范企業管理行為,防范經營風險,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增強審計監督合力,注重把紀檢監察、組織人事、巡視巡察等與審計監督貫通起來,注重在干部選拔、考核中運用審計結果,要促進強化內部風險防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現審計全覆蓋的意見》《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都是提出經濟責任審計全覆蓋的要求。對內審機構開展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時代下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邊界越來越寬,要求越來越嚴,如何利用內部審計資源,改進審計方式方法,提升審計效能,保證審計質量,成為當前開展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首要任務,需要審計人員適應新形勢,按照新理念,采用新技術,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審計質量。現就新時代做好鐵路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當前鐵路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的難點和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普遍存在“先離或先任后審”。根據現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任中審計和離任審計應由人事部門委托開展。實際執行中,人事部門未就任中審計進行委托;僅就離任審計由人事部門委托,大部分是在領導干部已調離、提升或退休后才委托。“先離或先任后審”客觀上造成審計及時性不強,易使領導干部降低責任意識,產生反正“我已經調離,過去的事還不一定能發現呢”等僥幸心理,加之被審計單位及現任領導對前任問題的重視程度不足,事后發現問題,難以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會使有些問題由于時過境遷得不到處理或消極對待。
二是審計委托臨時集中交辦。委托書往往滯后于整體審計項目計劃下達時間,有時所屬單位領導集中調整,時間剛性,任務集中,給審計力量安排帶來一定難度,影響了整體審計工作的計劃性和實施的及時性。
三是審計資源和技術力量不足,全覆蓋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1.根據現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對同一崗位任職時間滿三年的領導人員,至少應安排一次任中審計。由于審計力量不足,不利于對審計對象的及時有效監督。存在有的領導干部任期滿三年,還未接受過任中審計的情況,易使其在麻痹中產生違紀違規行為,積累較多問題得不到及時制止和糾正。
2.審計人員技術力量還不能適應新時代審計工作的需要,審計信息化和大數據運用手段還未能夠有效利用,審計手段和方式方法落后,大量審計項目還是采取現場手工審計為主,審計人員還是過多關注財務收支問題,注重對財務資料的審查,對領導干部履職盡責情況和履行經濟責任的過程和結果關注不夠,對領導干部綜合評價畫像不夠準確,不以全面客觀體現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特點,經濟責任審計在內容的全覆蓋還存在一定的難度。
四是全員全過程審計質量閉環管理落實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審計準備階段,審前調查不充分,審計方案內容重點不夠突出,操作性和針對性不強,還不能站在企業整體的角度、圍繞企業戰略的實現和風險管控的高度進行審前調查,如不能脈絡清晰地對貫徹執行重大決策部署情況進行研究和提出審計關鍵節點的審計內容、方式方法,審計存在盲目性。
2.審計實施階段,對審計重點、難點分析研判不足,對審計方案執行和重大、重要問題事項的查證質量把控不夠,沒有突出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還偏重于各項財務收支和資金收支的流程,存在以習慣代替規范和發現問題質量不高的現象。審計方法和思路單一,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存在以不變的審計方法和內容應對不同的審計項目。查證時對于被審單位業務流程不了解、不熟悉。只看到問題的表象,不深究產生的原因,就事論事,偏重于具體事項的流程執行情況,忽視經濟事項的必要性和擇優審計,忽視風險和效益審計;對“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基本要求還停留在口頭上,存在著審計監督站位不高,不能全面反映經濟責任履行情況。
3.總結報告階段,審計報告存在表述不夠清晰,定性依據不夠充分準確,審計建議簡單、空洞,針對性不強;簡單按照領導分工界定責任;評價的內容大多來自被審計單位工作總結和個人的述職報告,缺乏全面系統的考慮,千篇一律,表述不嚴謹,審計結果就事論事,不能反映深層次問題和提出建設性建議。
4.審計意見落實不到位,在審計結果向管理成果和績效提升的轉化上還有差距。內審機構對審計發現的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及時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還不夠,在發掘和分析深層次原因,從體制機制層面提出審計整改的意見和建議,并以多種方式和途徑呈現審計結果,在審計結果的共享、多角度、多層次利用,提升審計價值方面還欠缺。
五是審計人員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以及責任心、工作態度影響了審計工作的質量。存在創新意識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夠;工作中的交流、溝通、請示、匯報不及時、不到位;領導布置什么就做什么,碰到新情況、新問題時憑經驗考慮多,思考創新少;主動學習意識不強,對新政策、新法規理解不多,掌握不夠;文字功底不夠扎實,問題事實表述不夠清晰完整的情況。
六是鐵路審計信息系統功能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審計使用僅停留在資料的錄入等簡單操作,運用信息化技術歸集、分析數據不到位。無論從專業疑點篩選能力還是數據分析建構方面都比較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