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夤瑩 寧波市北侖區戚家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醫共體”全稱醫療共同體,具體來說,就是指以區級醫院為龍頭,通過對區鄉兩級醫療衛生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來形成一個醫療體系,使醫療資源與技術優勢都能得到最大化發揮,進而逐漸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為群眾提供更便捷、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實現小病不出鄉村、大病不出縣,就醫更方便、看病更省錢的目標。醫共體是初級衛生保健治理創新的一種嘗試,主要模式又醫療集團、醫療共同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其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可以充分發揮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三級醫院的專業技術優勢和帶頭作用,構建縣、鄉、村三級分級診療、合理診治及有序聯動的就醫新秩序,對持續深化綜合醫改、造福百姓具有積極的意義。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是醫療行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醫共體建設的關鍵和重要因素,有必要對此醫共體建設中的人力資源整合優化問題進行研究。
醫共體由不同層級醫院組建而成,需要的人力資源類別和數量都比較多,但是,在醫共體內部,不同的醫院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也是不同的,職工獎懲管理、聘任考核、醫院文化等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就給醫共體人力資源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和壓力,還容易形成醫共體內部人才流動壁壘,抑制人力資源的積極性。
在醫共體建設中,上級醫院通常采用高薪吸引和派駐管理的方式,來安排醫療技術人員到基層醫院,但卻缺乏對這些人員的有效考核。同時,基層醫院沒有對這些人員的激勵與考核制度,有的基層醫院甚至存在不敢對派駐人員考核的問題,對不稱職派駐人員也難有向上級醫院反饋的通道,因而不能較好地控制派駐工作質量與效率。
上級醫院的平臺、待遇都比較高,各項資源豐富,優秀醫療人才富集,而基層醫療人力資源則相對缺乏,加上條件和待遇不高,難以吸引到名醫和專家坐診。在醫共體建設中,雖然上級醫院會通過臨床專家定期下基層門診、會診等向基層派駐專家,但在知識共享型的參與度、穩定性等方面還比較少,同時,核心能力和知識的共享也因為存在利益分歧而面臨壁壘。
醫共體內基層醫院的人員很多是一人數崗,身兼多職,很少有時間進行進修、培養。即便有進修和培訓機會,基層醫院也因人員不足而不愿意選派人員參加。同時,因為醫共體建設是跨單位跨區域的,內部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完善,基本上是以管理者的經驗和歷年習慣制定培訓計劃,無法真正了解不同層級醫院職工的培訓需求。這種培訓缺乏針對性和目標性,培訓過程缺乏監管,職工參與積極性不高。
推進醫共體建設順利進行,就需要對人力資源實施統一領導和一體化管理。選擇核心醫院人事管理模式,對醫共體內的人力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各醫院、各層級單位職工的工資晉級、職稱晉升、退休等管理,均按照此模式進行。這樣可以統籌分析醫共體內各層級醫院的用人需求,提高人力資源管理的有效性,減少因各自組織招聘和培訓等造成核心人力短缺、非技術人員冗余、培訓資源浪費。
借助不同層級醫院的優勢資源平臺,結合實際深化人才共享合作機制,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最大化利用。在激勵和考核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全面的額派駐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指標,派駐人員需做中期及年度述職考核,考核結果與聘任、獎金、提拔等掛鉤;健全派駐醫技人員激勵機制,如科學合理地制定薪酬政策;將上級醫院派駐的高水平醫務人員服務基層總時間,納入個人年終考核及職稱聘任條件等;對在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時間長、服務質量高的醫務人員優先予以晉升職務、提高薪酬。
在醫共體建設中,上級醫院不僅要派出專家、骨干為基層醫療機構“輸血”,還要幫助基層醫院“造血”,授之以漁。要建立崗位輪訓制度,增加基層醫院醫療技術、管理骨干的學習、進修和培訓機會,以提高他們的臨床實踐經驗與業務能力、職業素養,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縱向深度整合。調研醫共體不同層級醫院之間培訓需求,科學制定培訓計劃與方案。采用現場、遠程等多種方式開展立體化培訓,并完善人力資源培訓的監管和保障機制。培訓結果要與考核、干部任用聘任等有機結合,以激勵醫共體人員愿意學、自覺學、主動實踐,提高培訓效果。此外,還要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政策傾斜的力度,探構建醫療衛生行業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政府在醫共體建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要加大對醫共體的政策支持和財物支持力度,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牽頭單位通過多種方式輸送人才、技術等。加強醫共體的宣傳力度,提高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認同感和信任度。因地制宜地制定醫共體內人才流動優惠政策,以進一步促進高水平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和團隊到基層醫療機構就業。加強基層醫院信息化建設,利用遠程醫療、信息互認等方式,來進一步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帶頭作用,提高醫共體幫扶指導的效率,達到彌補人力資源的短缺和不足,節約人力資源成本的目的。
綜上所述,醫共體建設是醫療改革的重要內容,人力資源是醫共體有效運行和效率提升的重要關鍵因素,在具體實踐中,要立足實際,財務更加科學的人力資源整合優化策略,以更好地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為醫共體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夯實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