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剛 固原市鴻翔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公路是國家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國家和地區要想得到長遠持續發展就必須完善公路交通建設,在實際建設過程中,軟土地基是經常遇見的地質問題,對公路建設質量有較大程度的影響,因此施工單位必須對軟土地質進行加固處理。
從整個施工過程來看,軟土路基較為常見,具體包括薪性黃土、軟薪性土、淤泥質土以及淤泥等外在體現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含水量大、壓縮性高,但強度和剛度不足是此類地基的特點。除此之外,其含水量為34%~72%,1.0~1.9的孔隙比,超過95%的飽和度。經過對比可知,其各項數據均難以達標。當施工隊在軟土路基上作業時,很難保證施工質量,危險系數也會隨之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交通狀況會受到嚴重影響。針對此類現象,施工隊必須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案,彌補軟土路基的各項不足,保障人們的出行安全和出行質量。
軟土地基中水泥攪拌樁施工技術中水泥固化劑是較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在使用后可以得到更佳的軟土處理效果。在施工過程中會出現材料噴射情況,噴射情況可以分為干法、濕法,將加固深度可以控制在15~20cm之間。在使用此項技術時要想將水泥加入土層中可以采用攪拌樁基來完成,在通過多次攪拌后土體可以與水泥之間產生物理反應或化學反應,使軟基達到硬化效果。水泥攪拌樁可以分為單軸攪拌樁、雙軸攪拌樁與三軸攪拌樁,其中單軸與雙軸攪拌樁通常被應用到淤泥軟土、粉土軟土中。在使用后可以得到良好的處理效果并可以提升處理質量,為后期工程的順利施工提供有效的支持。使用此種方式對軟土地基進行處理時并不會對設備有很高的要求,并可以發揮出設備在軟土施工中的作用,不用對軟土進行深入挖掘就可以得到良好的加固效果。軟土地基加固的過程中應對周圍的土地震動情況進行控制,有效的保護土地資源。假如軟土中泥炭、有機質土的含量相對較大時,應做好現場試驗,現場試驗可以采用水泥攪拌樁施工技術,充分的發揮出其在軟土地基中的作用,以保證土體性能。
施工單位可以通過堆載預壓法對軟土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其原理就是利用外部荷載強行壓制地基水分排出來,進而使土層之間的縫隙減少,滿足軟土地基施工的要求。在使用過程中,施工單位在選擇處理的各項參數時,要結合著公路工程的實際情況,同時合理確定荷載定額。在預壓堆載的過程中,每層都要進行嚴格監控和觀測,并將觀測到的頻率和周期進行合理的確定,以保證處理的效果可以符合要求。在施工中,每天加荷應保持在0.1m左右,以免超出地基結構負載能力之外,使地基結構失穩且不完整。在以后施工中,堆載的底部面積盡量加大,并比頂部面積小。
在處理公路工程軟土地基時使用加載施工技術可以更好的提升抗壓力并可以對土體間的縫隙進行擠壓提升其應力,從而保證地基的整體強度,充分滿足地基施工要求。加載施工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中通常會增加填土荷載。加載施工技術在使用時應遵循以下原理:填土作業結束后可以采用Po+△Pf=P1對垂直率進行計算,其中沉降為S1,加載時間為△t,U表示固結度,在得到固結沉降時間后參與沉降為△S1。當超載達到△qs時,利用P0+△Pf+△PS=P2計算全部垂直度,沉降為S2,經過加載時間△t固結度可以達到U,此時沉降為S2U。當卸載載荷為△qs時,從qf(m)角度來分析此時固結度可以達到U+△U,也就是說原有的固結度只能達到U。載荷△qs的時間為△t,此時的固結度可以增加到△U。加載的時間如果相對較長,則在載荷后會出現膨脹現象,導致已經增長的固結效果出現損失。在進行設計時如果使用此種軟土地基技術并不能滿足載荷的穩定性;當出現載荷過大時也無法保證其穩定性,因此并不適用。
一般來說,土石材料本身的質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高速公路的路基填筑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具體的路基填筑施工中,就需要施工人員合理的選擇分層填筑技術手段,這樣在滿足路基填筑質量提升的同時,也能夠通過每一層不同的性質,從而將公路受到侵蝕的概率降低,幫助高速公路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用壽命。而在這一個環節,施工人員還需要確保填筑材料能夠與施工標準要求完全的匹配,能夠杜絕不滿足要求的材料進入到施工現場,將質量關把好,確保實際分層的時候,每一層的平均寬度超過40cm,這樣就可以讓填筑材料能夠完全的填充到施工空間內,并且也可以為后續的改進與預留提供對應的空間。另外,在路基填筑材料進行填充之后,施工人員就需要做好對應的壓實處理,并且考慮到自身的特殊性,還可以選擇分層攤鋪的手段,基于對應的規范標準,讓每一層的填料寬度都能夠超出設計寬度25cm左右,這樣也能夠提升其整體的壓實度。尤其是還需要考慮到,在對應的工序完成之后,需要對于存在凹凸的部位做好對應的修正處理,這樣才能夠提供更多的保障,更好的服務工作質量。
總之,根據實際情況來看,施工隊經常遇到軟土路基的情況。因此,技術人員必須充分考慮到現場情況,做出最合理的判斷。通過這種方式,使地基穩定性和強度得到提升。除此之外,及時處理軟土路基不僅能夠提升工程質量,還能為后續工作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技術人員必須經過充分調查,從而做出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