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罡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
綠色金融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美國,在中國,綠色金融緣起于21世紀初,2016年被譽為我國綠色金融元年。2016年8月末,人民銀行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根據《指導意見》綠色金融是指對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在《指導意見》的推動下,綠色金融產品規模不斷增長,并趨向多元化,主要體現在信貸、債券、基金、保險等方面,成為世界第一個在綠色金融領域搭建起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國家。
通過聚焦實體經濟需求,創新產品工具、提高定價有效性等手段,不斷提升綠色金融的回報率和商業可持續性。我國綠色金融在債券、基金、信貸等產品品種和規模不斷豐富,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果和可持續性持續增強。
1.綠色信貸方面。截至2019年12月,全國綠色貸款余額超10萬億元人民幣,從用途來看,綠色交通貸款余額約為4.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約14%;可再生及清潔能源貸款余額近2.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約11%,合計占綠色貸款余額的68.1%;分行業來看,基礎設施行業企業綠色貸款余額為8.5萬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14%,占綠色貸款余額的83.2%。截至2019年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預計每年可支持節約2.82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當量5.67億噸,節水15.04億噸[1]。
2.綠色證券方面。截至2019年12月,我國綠色債券累計發行量達1.1萬億元人民幣,規模在全世界排名第二。2019年當年發行貼標綠色債券約3849億元,同比增長近36%,其中,綠色公司債、綠色企業債分別約為832億和473億,同比分別增長123.66%和121.39%。從用途來看,2019年,新發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綠色服務、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清潔能源產業三大領域,總規模約為2630億元,占比超過87%。綠色債券在規模持續提升的同時,也切實發揮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助力綠色轉型的作用,比如,華創—安順汽運客運收益權綠色扶貧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為貴州安順汽運募集資金1.3億元,用于購置新能源汽車及發展公共交通事業,經評估,相較于同等客運周轉量汽油出租車或私家車,可節約標準煤1.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13萬噸、一氧化碳636.86噸,環境效益明顯[1]。
3.綠色基金方面。隨著綠色投資理念在基金行業不斷加深,2019年共注冊9只綠色公募基金,涵蓋ESG、節能環保、低碳、新能源等主題。截至2019年末,市場共有74只綠色主題公募基金,基金規模為607.72億元[1]。
4.其他方面實踐探索。2019年10月,全球首個鏈接綠色金融與綠色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平臺——“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驗室”,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綠色金融聯盟”(FC4S)總部瑞士日內瓦正式宣布啟動并落戶鵬城,該實驗室由FC4S和深圳市聯合組建,旨在開拓創新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聚集FC4S成員城市的綠色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商業機遇,開展綠色投資,共同發展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
1.綠色政策影響。當前綠色金融仍處于理論探索為主階段,綠色政策無疑為綠色金融理論向實體經濟落地提供了最大保障,2016年,我國十三五規劃將綠色金融首次寫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同時“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具體舉措也被一并寫入。當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共同印發《指導意見》,旨在支持環境保護、新能源、節能減排等領域和實體企業發展。同時,政府也會對綠色金融發展實施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影響,包括價格補貼、數量限制等,如類似舉措使用過于頻繁也會對經濟的自由運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2.環境改善影響。近年來,我國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從正向為綠色金融注入了外在動力,既可推動綠色信用體系建立完善,通過開展推動企業主動披露環境信息,開展綠色認證,建立綠色企業庫,將企業對環境的正負面影響進行評估認定,有效區分環境貢獻型和環境消耗型企業,對環境貢獻型企業進行綠色認證,切實實現正外部性信用化價值化;也可將企業對環境影響和貢獻與投資者投資預期有效結合,通過影響投資者對企業在產業、項目等方面的綠色收益期望,降低其投資收益風險溢價需求,從而優化企業綠色轉型與發展的投融資成本。
3.產品創新影響。綠色金融產品持續創新并落地,無疑為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綠色轉型發展提供了支撐與保障。絕大部分企業無論是實現本企業綠色轉型,還是向綠色領域拓展業務,都存在不同程度資金需求,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風險和收益仍是其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核心考量,也是一直以來影響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重要因素。當前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主要任務在于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優化綠色產品定價機制、豐富風險管理手段,在風險可防可控的前提下,使金融機構獲得收益,進而推動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優化融資成本、降低準入門檻等目標實現,引導更多資金進入綠色產業。
推動綠色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高校院所、銀行與非銀行機構、實體企業協同發力,從理論研究、政策引導、產品創新、綠色轉型等方面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理論研究。積極探索將環境因素納入綠色金融分析框架的有效途徑,在基本原理、價格形成機制、社會環境效益、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機制等方面,爭取在前沿領域的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2]
2.著力構建標準體系。綠色金融標準的功能在于使綠色金融相關業務開展更為規范,使綠色金融業務在商業上實現可復制、可推廣提供必要保障。綠色金融標準制定要結合金融產品和業務推廣應用監管等不同流程環節,在設計認定、產品創新、操作規范、信息披露與應用、風險識別與防控等方面加快形成體系,進而充分發揮綠色金融標準在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引領綠色金融發展方向方面的功能。
3.完善激勵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政府部門要盡可能對相關主體實現激勵舉措全覆蓋,既要鼓勵投資人投資綠色經濟,也要鼓勵實體企業主動轉變發展方式,開展綠色生產和提供綠色服務,還需對為綠色經濟活動提供綠色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予以激勵;同時,選擇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產業轉移、資金補償、人才引育等補償方式試點。持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依托市場化手段,實現實體企業、金融金融、技術機構等主題,共擔節能減排成本,共享節能減排成果。
4.加快構建信息披露機制。充分借鑒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經驗,充分調動整合相關政府部門、環保領域專業機構、銀行和非銀行機構、市場參與者、不同類型企業、社會公眾等,協同推動企業公布報告環境信息,同時,持續暢通信息傳遞渠道,提高綠色環境信息可獲得性,真實、全面、及時、充分地進行信息披露。在內容方面應逐步實現財務、經營、環境、社會等方面績效信息的融合統一,為綠色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夯實信息保障,為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投融資提供真正的幫助。金融機構在提供投融資服務和產品時,應將是否獲得各類行業綠色體系認證作為首要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