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亮 山東省臨清市委黨校
2020年小康社會建設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是取得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全面勝利的一年。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的愿望。那么什么是全面小康,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怎樣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呢?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理解。
“小康”一詞,出自《禮記·禮運》,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對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是一種為華夏民族崇尚并且孜孜追求的理想生活狀態。小康社會在我黨的歷史中最早出現在小平同志著名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指的是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達到人們生活富足安樂的水平。我黨早在2012年結合對社會發展形勢的深刻研判基礎上,對實現小康社會目標作出了全新闡述和部署,強調在做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更要注重社會文化建設、社會政治生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好社會發展的布局和謀篇,進一步明確和豐富了小康社會的內涵。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已經由過去的階級斗爭轉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1]。小康社會的建設正式為了破解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逐步滿足人們的各種愿望。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目標,而是要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社會體制、教育文化、生態文明等多方面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整體向著和諧、可持續的目標前進。另外,小康社會建設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要逐步縮小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發展差距,同時縮小東部和西部等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中西部全面崛起[2]。
近日,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仍有6億人月均收入1000元,這恰恰印證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反映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將改革開放的紅利,經濟發展的“蛋糕”,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黨歷來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直都把社會發展和進步作為黨的建設的首要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系黨的執政安危和人心向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助于鞏固我黨的執政地位。
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方法,我國計劃在2020年實現全面性的脫貧,重點解決好農村人口、農民和不發達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問題。精準扶貧,成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彰顯了社會主義本質共同富裕的特征。
要想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強民主的“中國夢”,必須要通過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來獲得最廣泛人民群眾的支持,全體人民齊心協作利好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工作,確保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的翻番,確保建設紅利能夠真正改善人民生活,能夠增強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使命感,有助于鼓足人民積極參與生產的熱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改革的關鍵節點、問題多樣、矛盾的多發的時期,必須把防范風險擺在首要位置,重點解決好發展過程中的“卡脖子”問題,解決好發展的根本路徑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提前預判發展過程中的風險和隱患,提前做好預案,將問題和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幫助老百姓脫離貧困生活是我黨的歷史使命,也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我們要更加明確脫貧攻堅戰能否完全取勝關系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問題,關系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問題,進一步做好規劃和計劃,制定科學合理的脫貧評價驗收體系,幫助貧困人口早日脫貧;要精銳盡出,繼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注重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鞏固脫貧成果。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事實證明,竭澤而漁的發展之路是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良好的生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子孫后代的福祉,具有長遠意義。處理好環境問題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堅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破壞生態文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給人民營造一個安心工作、開心生活的良好氛圍,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在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和宜居生態環境的打造,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現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3],是萬里長征的最后一步,我們要勇于接過這一歷史重任,把責任扛在肩上,鼓足干勁、多措并舉、協同奮進,共同朝著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