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超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氣象局
氣象信息服務行業是一門具有強大氣象專業知識和復雜專業技能的氣象業務部門,它們在從事氣象信息服務的整個業務流程中一直扮演著一個不可以替代的重要角色。隨著現代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飛速發展,氣象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快速發展以及國家氣象信息服務部門業務管理模式的不斷完善,我國各地區的氣象部門都將面臨著更多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但是,根據中國氣象通信部當前的業務發展實際狀況,現階段的我國氣象通訊服務信息系統已不能及時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經濟建設所要急需的更多氣象相關信息,繼而嚴重阻礙了我國氣象信息服務進一步健康發展的必要步伐。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更多個人通過移動智能手機的新型移動網絡通信技術的快速進步發展,尤其特別是移動大數據網絡技術和移動云計算網絡技術的不斷出現和快速發展,我們已經正式進入“互聯網+”的網絡時代[1]。怎么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平臺和信息技術,創新和發展改進我們傳統的社會氣象信息服務經營業務,使其產品能夠更好適應當前新形勢下的經濟社會氣象服務發展環境,這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課題方向。在我國氣象信息服務經營業務中技術應用和理論研究"互聯網+"技術可以準確性地把握當前新興信息技術對我國氣象信息服務經營業務的直接影響,對未來我國氣象信息服務經營業務健康快速增長發展方向提供較為科學性的指導。
顧名思義,氣象服務是為了向人們提供及時準確的天氣信息,從而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提供更多便利。這里提到的氣象服務更傾向于狹窄的層次,即提供各種氣象信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不僅可以通過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了解有關天氣的信息,而且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公共平臺來了解和關注。近年來,氣象服務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進行了調整,以期提供更加科學,準確的氣象信息。
目前,國內天氣預報服務的主要產品包括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主要服務方式是按需定制。移動客戶端APP也顯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改變了過去用戶對手機信息服務的短期訂閱,訂閱服務費用是銷售收入的主要來源。近年來,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IoT)技術應用的開發環境中,氣象部門積極滿足了技術開發和氣象服務的要求。其中,氣象局采用APP信息服務收集方式,直接向公眾提供危險天氣(如大雨,雷電,閃電)的預報,預警和其他防災減災信息,以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增長[2]。
盡管我國的專業氣象服務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的大部分內容只是將現有的預測內容轉換為時空尺度數據,技術和內容方面的突破很少。此外,代表性的氣象大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尚未形成強大的競爭力和規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情況正在逐步改善。
公眾普遍認為天氣預報是單方面氣象部門的主要任務。實際上,無論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如何,這些行業的正常生產和經營,如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工業,交通運輸,建筑業,旅游業,銷售等,都將取決于天氣變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因此,可以發現,氣象服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地位也將不斷提高,服務領域也將不斷擴大和完善。在大數據時代,不管是氣象觀測預報的來源或者分析行業之間的數據組合的過程,大數據分析的應用將開創一個新局面。傳統的氣象服務將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發展多樣的,完善的氣象產品,并及時將其應用到有需求的行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減少氣象帶來的影響和損失,提高人們的生產生活水平[3]。
氣象大數據在氣象服務中的應用主要在防災,減災和救災中。氣象工作的全部目的是提供確保社會生產和生活,促進經濟發展并確保人民安全的氣象服務。特別是,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評估并防止臺風,寒潮和其他天氣對社交活動的影響,做好干旱,暴雨,冰雹和閃電等惡劣天氣的氣象災害預報和預警服務工作。災難性天氣最終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取決于分析,判斷和預測的大數據。只有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知識,它們才能在預測災難性事件中發揮作用。大數據具有來源廣泛,數據量大和實時數據的特點。它可以幫助氣象部門預測災害的發生和發展,從而確定政府的救災重點。
近年來,新型自動氣象站和新型氣象觀測設備已在許多領域已經得到廣泛研究使用。這些氣象應用程序用戶可以準確地實時觀察大氣溫度,風向,風速,濕度,氣壓和其他各種氣象觀測數據,并通過移動無線網絡將其數據傳輸傳送到國家氣象管理中心,從而大大減少了人為性的錯誤并大大簡化了整個氣象中心業務流程。相同技術類型的檢測設備主要包括無線電和能見度儀,溫度和土壤濕度變化傳感器以及無線電和土壤濕度變化檢測器。一方面,當前的天氣觀測已進入自動觀測為主,人工觀測為輔的觀測模式,且自動觀測技術在不斷的快速發展,其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應用范圍將越來越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自動氣象觀測一起只能實現數據的相互傳輸,在傳輸過程中,各個傳感器之間沒有聯系,并且彼此之間互不影響。從本質上講,自動氣象站目前的傳輸技術也屬于大數據,物聯網技術。
簡而言之,不難看出互聯網在天氣服務中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的,但是由于它相對較新,因此人們在理解和掌握互聯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盡快使兩者完美匹配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我們不僅要樹立先進的觀念,充分認識互聯網在氣象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和積極作用,還要不斷提高居民素質和有關人員的專業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使“互聯網+氣象”實現更好的融合,更好的為氣象服務提供便利,充分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