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劉偉峰 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學院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養、職業理想培養、心理素養和能力行為素養等內容。在當前信息化教育大背景下,還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為了在師德教育引領下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全面成長,必須首先解決學前教育專業職業素養教育存在的具體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培養學生技能,忽略學生職業道德建設,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開展師德教育效果不佳,不能著力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理想,沒能優化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師德教育具有形式化嚴重的問題。重技能與輕師德教育不利于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效果。
目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普遍存在重灌輸與輕體驗的問題。一些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忽略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師德教育的理論性較強,往往不能把師德教育與學生真正的成長需要聯系在一起,師德教育具有明確的灌輸教育痕跡,缺少學生對師德教育活動的體驗過程,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師德問題的深度思考。
為了提高師德教育的有效性,還要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成長需要出發,在信息化、實踐化、互動化的理念下創新師德教育的活動形式。首先,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把握師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堅持正確的師德師風輿論導向,注重在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中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其次,采用情境互動的教學模式,切實構建踐行優秀師德的教育情境,鼓勵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會優良師德風范的作用。第三,發揮信息化教學模式作用,借助微課的方式向學生積極滲透師德教育的內容,這對于促進學生自主反思,形成學前教育學生的師德意識有重要價值。
學生的職業理想、學生的道德水平、學生的自律意識以及學生的發展期許,在很大程度上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為了更好地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必須真正夯實學生的思想基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有效抵制不良風氣對學生的侵蝕影響。首先,學校應當優化校風校紀,加強對學前教育學生的嚴格管理,出臺針對學前教育學生,尤其適合以女生群體為主的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其次,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鼓勵、自我監督,積極組織學生與輔導員和導師互動,針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困惑給予必要的支持,消除學前教育學生思想困惑,營造風清氣正的學習生活環境。第三,恰當提供多種形式的學前教育師德教育資源,注重以微課、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進行教育信息的呈現,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達到促進學生師德形成。
人文關懷對于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良好的人文關懷是優化學生職業心理,提升學生職業認識,樹立學生職業理想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師應當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進行思政教育滲透,或者集中組織開展主題性師德教育,助力學生職業情操與專業素養的同步成長。其次,構建符合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通過大量的學生社團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鼓勵學生通過學前教育類專業課程學習、藝術技能學習、文化藝術節或課外趣味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幼兒教育的神圣使命。第三,積極組織開展主題討論或辯論活動,圍繞一些幼兒教育的熱點問題或現象,新涌現及流行的幼兒教育觀念,幼兒教育有關師德師風的負面新聞事件進行探討交流,這對于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優化職業認識,提升學生職業道德意識有重要的價值,達到進一步構建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組織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通過豐富的職業型、技能型、創新型活動培養學生的師德理念。高職院校應當經常組織學前教育師范生深入幼兒園開展觀摩與見習、保教實習活動,或者經常邀請幼兒教育專家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師德對教師職業生涯的重要性。其次,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社會調研與實踐機會,經常性組織有主題的參觀學習活動或暑期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觀摩、參與及親身體驗中獲得一線教師的示范引導。第三,組織學生經常到幼教機構、幼兒教育研究機構、親子教育中心或者兒童活動中心等社會性場所參與志愿服務活動,這樣不僅能拓寬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視野,認識到自己專業能力的不足及努力方向,而且能夠真實有效地融入師德教育,形成職業素養。
師德教育視角下的學前教育應當構建實踐、創新、情境化的教學體系,構建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組織開展一系列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主題教育活動,這樣才能消除以往職業素養教育的弊端,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要,達到全面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