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意,朱 艷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泰州225300)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的統計,中國現有的網民數量超過8.29 億,其中移動網絡用戶超過8.17 億。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互聯網+”可以作為傳統行業的一種外部可利用資源與環境。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國內外的經驗都充分說明產學研合作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推手,很多重要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革均是產學研合作的碩果。在新時代,將互聯網和產學研合作深度高效融合,已成為各方轉型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條捷徑。
泰州地處蘇中地區,是新興崛起的地級市之一,2019 年前三季度的GDP 在省內排名第9,在全國排名第40,經濟基礎雄厚。汽車產業鏈是該市五大主導產業中的重要組成成分,僅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就達到了904 家,更有5 大功能完善、業務全面的汽車城。泰州市地方政府非常重視產學研合作,2019 全年緊緊圍繞全市產業科技創新,共獲得國家、省各類科技項目、獎勵資金12468 萬元。2018 和2019 年泰州市共獲批江蘇省產學研合作項目26 項,其中4 項與汽車產業有關。當地政府非常重視互聯網技術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于2015 年與科易網合作成立了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泰科易”,至今已為超過12623 家企業提供了服務,達成合作意向超過639 次以上。綜合來看,泰州地區的產學研合作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勢頭良好,取得豐碩成果。
雖然整體成果客觀,但如果細分到汽車相關類企業,合作的現狀卻別具一格。首先在省產學研合作項目中,所有的合作科研院所或高校均是泰州市外的高校,其次進駐“泰科易”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共有270 家,而泰州本地只有一家,進駐“泰科易”的高校科技專員共有91 人,泰州當地只有5 人,且信息存在明顯的錯誤,無一人是主攻汽車相關專業。再次,接受“泰科易”服務的企業中汽車類所占比例較小,甚至有的企業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由此可見,產學研在泰州市本土汽車相關企業與本土高校或科研院所和服務平臺之間開展得并不盡如人意。
泰州地區有7 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5 所,高職院校2 所,但開設有汽車相關類專業的僅2 所,且專業開設的時間均較晚,分別于2012 年和2013 年開始招生,由于畢業后的工作環境受到社會某些定向思維的排斥,近年來招生規模也不斷縮小。如何在不利情況下,深挖當地資源,整合優質力量,積極開展產學研對產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筆者就此進入當地相關企業和高校做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發出問卷200 份,收回196 份,無效問卷5 份,有效問卷191 份,有效率90.5%,可以提供有效指導。得出影響當地汽車行業產學研合作的因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為了提高在地方及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均非常熱衷于參與產學研合作。但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不跟參與意愿成正比,根據科易網的統計信息,泰州兩所高校的創新力分別排在全國第524和第880,且汽車專業均不是兩所院校的強勢專業,缺少省級或國家級的科研實驗機構,缺少在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標志性科研成果。教師出于自身發展職稱評定以及經濟收益的考量,幾乎均愿意主動參加產學研合作,但調查顯示僅有23%承擔過汽車相關的橫向課題或者有能力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64%認為缺少機會及時掌握企業的尖端技術和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81%認為缺少具有資深科研能力的專家起到“傳幫帶”的作用,93%認為缺少用于科學實驗的設備。深入了解后,由于專業的組建比較倉促,專業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學校的主要精力集中于人才培養,購買的設備僅能滿足平時學生的基本實訓的要求,并沒有投入資金用于搭建科研平臺。
本地高校教師并非全部汽車專業科班出生,部分從其他停招的專業轉行,專業基礎較薄弱,科研能力有限[1]。師資結構也不夠合理,缺少具有在企業長期工作經歷的科研工作者。師資呈現老齡化,缺少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加入。很多專業老師專注于完成每年的教學工作量,缺少到國內汽車專業排名頂尖的院校或科研機構學習的機會。這樣的狀態使得高校與企業之間知識勢差很小,而知識勢差是推動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力量,知識勢差與知識轉移效率成正比。知識勢差越小,即知識轉移效率越小,產學研合作的機會也就越少。故本地的企業在攻克技術難題或創新產品時選擇了在業界內具有影響力的高校就很好理解了。
目前泰州地區的整車生產企業還處于空白期,2019 年簽約的長城整車生產項目正處于建設期。據中華產業網的統計,2019 年之前在工商登記在冊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家超過900 家,有規模的汽車修理廠超過360 家,小微的汽車快修店更是數目繁多。眾多企業中雖然也有像萬向精工、蘇中天線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但85%以上的均是中小型企業。
產學研合作可以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小型企業技術革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加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在不計較投入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企業都有動機通過產學研合作來進一步拓展產品和開拓市場,但是企業參與合作的動機卻與高校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中小型企業的經濟基礎一般,愿意投入研發的經費本就占比不高,而用于產學研合作的資金更加有限。所以企業尤其是規模有限的中小型企業在參與合作時更看重的是合作項目的投入回報比、市場預期和研發周期。在選擇合作項目時大部分都聚焦于一些“短、平、快”的項目,與高校的合作也只是短期性和階段性的,缺乏對市場的長遠考量[2]。在投資開展合作時,企業的預估價格與高校的報價往往也相差過遠,即便在合作初期簽訂了長期合同,可是資金到賬的時效性實難保證。
如果僅僅關注字面上的“產學研合作”,似乎與政府無關,但綜合實踐經驗來看,產學研合作聯盟一般不會自身形成,也不能純粹依賴于市場的磨合。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具有引導、組織、協調的功能,日本國內的名稱是“官產學”,政府牽頭成立“推進總部”,國外有專家采用了一個類似生物進化的三重螺旋模型來描述現階段產學研合作中大學和科研院所、企業、政府之間關系。政府具備制度創新的主體優勢,可從多方面促進推動產學研合作。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可以從高新企業評定、企業減稅降費以及高校科研經費補貼等多方面入手,推動政府經濟體制、科技體制以及管理結構的優化,制定完善、合理、配套的政策,大力發揮自身的引導和政策影響作用,促進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進行深度合作,切實提高合作效能。
泰州地區在2016 年5 月26 日發布了文件《市政府關于印發泰州市產學研合作離岸孵化實施方案》,文件在肯定了產學研的重要作用后為泰州地區今后的產學研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把孵化環節轉移到市外創新創業要素集聚、創新創業資源豐富、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城市和地區,把加速成長和產業化環節放到泰州,這樣的指導方針使得孵化環節和產業化環節出現空間上的分離。一方面會幫助泰州地區的企業獲得國內外頂尖科創資源的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水平高、競爭能力強的科技型企業,另一方面對泰州本地高校與本地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起到了抑制作用。
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提高本地高校的科研能力是現階段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首先學校應制定優厚政策吸收具備科研能力的新鮮血液,打開目前的尷尬局面[3]。其次高校應加強內部培養的力度,主動與行業內的“領頭羊”單位取得聯系并建立幫扶關系,為了保證這樣的校校合作不流于表面,雙方應簽訂合同,提供經濟報酬。最后在人員培養模式上,最好能夠采用脫產的方式以助理或者徒弟的身份進入到先進單位中長期交流,并直接參與到項目研究中去。應定期邀請專家采用網絡直播的方式為大家展現科研中的重難點如何突破,如何使用最先進的軟件和試驗設備。交流的老師在不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下,應盡量地使用光影設備記錄下自己的學習過程,并建立專項文件夾,及時分享給學校的QQ 群和電子文檔庫,以便將成果展現給其他人,起到良性輻射作用。在人力資源和知識勢差達到一定的基礎后,高校也可考慮投資建設部分的試驗科研設備,在產學研合作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互聯網技術,既可以在當地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也可以通過各類科研技術交流平臺宣傳自己的強項,尋求與外地企業或高校共同合作的機會,一旦形成了好的口碑,在行業內的影響力自然越來越高,產學研合作才能真正的得以開展,并取得效果。
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負責人是1~2 個,企業的發展路線跟企業的負責人有著巨大的關系。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固步自封,滿足于現有的成就,不跟上時代步伐,不去學習新規范、開發新技術、制定新工藝,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的營利很難得到保證,尤其在“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下,應以“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戰略實施為機遇加強與行業內的優勢領域精準對接,做好新產品的開發、原產品的優化、重新細分市場、重新組合資源。企業可利用互聯網資源,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科技創新交易平臺上直接購買科技成果,實現知識成果轉化,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助推力。另一方面也可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各類科技交流平臺尋求行業內的杰出人才及團隊的技術支持,雙方合作研發[2]。出于降低風險的考慮,企業一方面可以出資與負責研發的高校成立股份制公司,雙方共同投入資金,風險共擔。另一方面,企業也可在互聯網上尋求多家企業、多家高校共同開發,各個主體負責項目的一部分,匯聚優勢力量的同時實現了風險最小化。此外,企業還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求風投公司和“天使投資人”的資金注入項目,吸引外部資本的加入。
客觀上,本地高校的科研能力確實有待增強,但當地政府選擇與外地的單位合作畢竟存在著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且可持續性有待考驗。如果在與外地單位進行產學研合作時拉入本地高校參與,即便起到的是協助作用,也可以幫助本地高校積累寶貴經驗,獲得向行業領先者學習交流的機會,增強自身的科研本領。當地政府也應注重培養本地的科研力量,通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提供財政、稅收、就業、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大中型企業建立健全自己的科研開發中心,完善相關產學研的法律法規,為企業提供保障接觸后顧之憂。同時也應加大對高校科研經費的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畢竟產學研合作中主要依靠的是高校的知識優勢,一方面幫助高校吸納高端科研人才,一方面幫助高校或者校企合作建立技術創新機構,引進新技術、購買新設備,切實保證創新投入的不斷增加。
綜觀以上影響因素,泰州當地的產學研合作在今后的發展中,首先政府應充分重視發展本地的科研力量、培育本地的科研人才、組織建立本地的高端科研機構[4]。其次企業應吃準現有政策,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技術突破技術難題和發展瓶頸,緊握時代脈搏,跟上產業發展態勢,不斷轉型升級,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最后本地高校,也應狠下功夫練本領,尋求參與高級別或重大產學研項目的機會,以優厚的政策吸引外部人才,花大代價培養內部人才,花大力氣建設科研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