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國偉 武保珠 霍光杰 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河南省依托金土工程建立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國土資源主干網絡,建立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衛星通訊網絡,建立自然資源電子政務網絡。融合基礎軟件資源、硬件資源,對地下水環境而創建動態監測及數據采集網、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地質災害動態監測網、地面沉降監測網的基礎設施體系。
標準體系建設是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河南省在國家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標準體系基礎上,對現有地質環境方面的規范規定以及標準等實施集成與整合,并在此基礎上予以更新和完善,保證從設計、開發、數據體系建設、信息目錄建設、數據交換等有標準規范。
河南省在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分別從網絡安全、應用系統安全、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四大項來創建安全防護體系,為地質環境信息化工作提供安全保障,保障信息化建設的硬件、網絡、數據、信息系統的安全可靠性,保證系統的全面運行能力和穩定性,相應提升數據信息服務能力。
采用SOA架構技術建立河南省地質環境服務體系和服務平臺,為省—市—縣三級用戶提供公共組件、服務資源、數據資源調用,實現系統應用分級授權、用戶權限分配、功能及數據訪問模塊化,使信息系統更具開放性、擴展性。
河南省建立地質災害、水文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地質遺跡地質公園、項目監管、礦山地質環境遙感解譯6個子數據中心。整合全省1:1萬基礎地理數據、全省0.5米分辨率高精度遙感影像數據、2.36米和2米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1:20萬水文地質圖空間數據庫、1:20萬工程地質圖空間數據庫、1:10萬與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數據庫、1:50萬與1:5萬礦山地質環境數據庫地質成果資料數據庫等,初步形成地質環境大數據基礎。
河南省建立地質環境一張圖系統,融合地質災害、水文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礦山地質環境遙感解譯、項目監管和地下水環境輔助決策6個業務系統。同時我省研發地下水動態監測系統、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系統、河南省地質災害應急會商系統、河南省汛期地質氣象風險預警系統等信息系統。地質環境各業務領域信息化工作的開展,為我省山水林田湖草調查、評價、生態環境監測、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我省已實施大量地質環境調查項目,形成海量地質環境數據資源,但這些數據散布于不同的職能部門,無法進行及時和高效的匯總處理,聯合應用也難以實現,協同工作,存在著信息孤島。同時數據多數為存量數據,沒有良好的動態更新機制,無法保證數據的鮮活性,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此外沒有健全的地方行業標準、權威的數據共享、服務機制,加上數據來源的多源化、多尺度、多維度和數據本身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數據的標準化處理比較復雜,增加數據整合難度與標準化處理、入庫工作。
目前我們處于“大數據”時代,但我們的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還處于“多數據”階段,現有系統僅對調查監測數據進行簡要查詢、匯總、統計,沒有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分析。如何盤活系統中的存量數據,解決現有系統綜合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還應加強數據挖掘、深入分析的思考。既能為決策措施給予有力的支撐,又能更便捷為社會大眾服務。
目前河南省建立的地質環境信息化系統,基本上是基于項目管理、數據管理的MES系統,實際結合三維影像、三維建模,進行智慧決策能力還比較弱。由于后續沒有較好的系統運維機制,無法進一步提升系統部分功能和可視化程度,不能及時更新系統所依托的基礎地理數據、遙感影像數據等,從而導致系統可視化程度低。
加快各類基于物聯網、云平臺的數據采集技術、傳輸技術研發速度,實現數據實時動態更新。完善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標準體系,統一數據庫建庫標準和規范,保證海量異構數據的兼容性,加強各業務部門的數據整合力度,實現多源、多維數據的有效整合,盡早建立河南省地質環境大數據中心。
充分運用大數據及云計算等技術,對數據實施更深挖掘,研發綜合評價和模擬計算等功能模塊,提升系統綜合分析能力。信息化建設應當將用戶實質需求設為目標,根據政府決策部門、專業技術人員、社會公眾不同需求,設計不同的信息服務產品,創建出有利于地質環境的信息體系,全面將地質環境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
建立協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縱向上建立省市縣能夠聯通共用的系統平臺,實現數據從下到上更新暢通、系統共用無阻。橫向上共享國土、地礦、測繪、水利、環保等部門間的基礎地理、基礎地質、遙感影像等數據資源。全面提升地質環境數據為政府部門決策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支撐力度。
河南省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將會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不斷深入的過程,任重而道遠。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終會實現各級網絡互聯互通以及資源得以有效共享,實現全省地質環境信息的大綜合、大協作和大集成,真正構建起科技化的全省地質環境信息平臺,切實發揮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成果為社會各界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