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琦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經過數十年發展,中國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已經主要采用信用交易方式作為主要結算途徑。然而,商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令新的信用風險不斷涌現,中國企業如何在市場競爭中尋求進一步發展,唯有通過加強信用管理相關制度,增強信用風險防范意識,提升自身信用系數和信用風險管控能力,方能更好地適應紛繁復雜的營商環境,促進企業更好地健康發展。
在商業結算方面,支付方式已從信用證為主變成了目前的信用賒銷為主。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報告,截至2020 年,信用賒銷在全球商業結算的占比將達到90%以上,2012 年賒銷占比為82%,而三十年以前僅為20%。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企業信用證使用占比已降到了約20%以內。依靠強大信用風險數據,移動互聯科技給營商環境帶來了許多新變化,中國在移動互聯發展上的優勢可以大派用場。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已經成為重要渠道,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成為商業信用管理數據的來源之一,數據已然成為必要的生產要素。線上線下企業都專注于追蹤客戶流量,交易環節大為縮短,流量和客戶資信信息成為企業獲得客戶訂單和回頭客的重要依據。借助于電商平臺,交易雙方可以迅速比對條件,匹配最適合的交易對象,信用成為促成雙方交易的重要基礎。通過大數據模型創建和評估,為不同企業的甄選、交易分類鑒別、商業信用資產管理,加強風險控制管理體系,確保企業能夠在商業信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提高安全性與效率。信用優良的企業將獲得大量客戶和流量,企業的商業信用成為由大數據、流量等具體指標組成的必需條件之一。
自2012 年以來,中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應收賬款額平均每年增加一萬億左右,到2019 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和票據已接近18 萬億,同比增長了4.6%,回收的平均時間為55.7 天,同比增多了1.8天。當前我國公共信用體系和金融征信體系受到關注較多,商業信用體系依然有待加強。在市場上競爭日新月異,信用交易已成為中國企業贏取訂單和發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在以買方為主的市場環境下,賒銷已然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商業信用體系不夠健全,我國企業對交易的客戶無法進行較為細致的資信調查,定金與尾款的額度管理和審查不盡合理,應收帳款監控不夠及時有效。我國企業平均應收賬期從2016 年的68 天增加到2017 年的76 天。國內企業每年簽訂約40 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企業在國內市場進行交易的話,貨款回收通常需要90 天左右,大約為外銷市場回收時間的二到三倍。這樣的周轉率導致國內企業一年只能周轉四次,不僅使交易的規模有所限制,也沉積了不少投入資金的成本,還加大了企業融資的難度。
目前國內企業仍然需要更加完善的商業信用理體系,兩家商業企業之間交易不得不準備一部分資金或定金,要么必須有商業銀行提供授信來支持這些交易。在許多商業交易當中,交易雙方其實都在操作著同一批貨物或者同一類產品,然而卻需要多筆資金為這些交易來支撐。因此,可以適度引入供應鏈金融等商業信用模式,每一個在供應鏈上的企業都能建立自身商業信用評級,從而減少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令金融杠桿率下降。同時利用大企業的信用價值創建相關的商業信用體系,通過大企業的信用帶動相關的中小企業,令中小企業先保證基本的生存問題,同時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老問題。
在當前市場上,我國企業面對的是一個以買方為主導的市場,企業如何有效地管理好客戶信用風險,根據行業和自身條件制定出一套適合的風險控制體制和規則,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客戶履約能力帶來的風險。客戶信用管理的重點之一,在于對交易對象進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級評估,采用相關信用分析技術和模型評測,通過企業信用專家篩選評估。通過對客戶進行信用分析,可以把信用風險控制較低限度范圍,保證交易的整體盈利。加強對客戶資信管理工作,搜集、存儲及評估客戶的信息。通過多個專業咨詢機構及時了解和摸清客戶的經營狀況、資信及償付能力等重要信息。客戶資信管理保持在一個動態更新的狀態中,不僅要有及時錄入新客戶的信息和資料,還要及時審查和評定老客戶的資信情況。當前,中國有部分企業已經建立了一套風險管理體系,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資源和財力等原因大都沒有相關信用管理的完備機制。為此,這些企業更應從事前篩選、事中管控、事后處理等多方面進行信用風險管控,才能規避客戶違約風險,從而確保應收賬款及時回收。
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建立健全商業信用體系,是規范和完善市場經濟秩序、提升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規避經濟風險的重要支撐,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加強商業信用體系建設,對于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十分重要。更多優質信用服務的供給才能保證中國在商業信用服務產業鏈運轉暢順。中國需要涵蓋信用征集、調查、評估、信用咨詢和管理等多業態商業信用全產業鏈的相關體系。引導信用評級和咨詢企業和機構增強行業分析和調查研究,更好地為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優質和可靠的信用服務。利用中國在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興科技的優勢地位,提供數字化的信用評價體系,提高信用服務的水平。通過行業協會等機構和組織,適當引導中小企業加強信用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與教育,提高中小企業信用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加強對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守信主體的激勵,鼓勵銀行、保險公司對信用等級高的中小企業在融資服務上等方面提供優惠,從而為市場主體保駕護航,保障產業鏈與供應鏈環節上的各類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