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璽
(甘肅能源化工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207)
高職教育屬于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高等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路徑,對于提升整體勞動者素質、國家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都具有重要意義。機械類課程是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汽車類專業的重點課程,加強機械類教學的意義重大;傳統的機械類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課時安排不當、教學內容繁雜、實訓機會較少的問題,所以,需要亟待解決這些問題。應用現場教學可以有效解決以上相關問題,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現場教學指的是運用現場實物教學,是在專業教室或者生產現場,運用模型和實物進行現場展示、講解知識內容、現場示范操作的教學方式,它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通常被應用在技能型課程的教學中。在機械類課程教學中運用現場教學,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感受、裝配、拆卸、測量相關實物,在實訓基地和實際場景中進行模擬操作,從而加強對機械知識的理解、熟悉技術規范、練習動手操作等,提高對機械知識的認知,獲得與機械操作相關的技能。
傳統的高職機械類教學中,由于教學理念、院校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很多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匱乏等,缺少動手實踐和實訓類課程,這對于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是非常不利的;而運用現場教學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中,通過小組合作與親身體驗提高學習效果。現場教學的原則可以分為以下幾點:一是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又提高實踐和實操能力;二是交互性與通力合作,很多現場操作需要多人合作完成,教師不僅要進行監督和指導,還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三是主體突出,運用現場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所以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學內容應該符合學生認知能力、教學方式更適合學生學習;四是探究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探究中實現創新。
高職院校機械類教學中應用現場教學,教師可以結合具有代表性的機械類實操內容,開發一些現場實訓的教學專題和教學項目,編制好相關教學學案,在學案中需要加入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實操項目、相關結論等,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查閱資料等方式提前了解這些內容,從而為具體的實操做好充分準備。在現場教學的時間與地點安排上,機械類教師應該與學校和其他教師協調好,選擇合適的實訓基地進行教學,根據教學計劃安排教學時間。學生除了準備好與現場學習、實操相關的基礎知識之外,還應該提前熟悉現場和互相交流。教師應該盡可能避免走過場和流于形式的現場教學,運用多種方式提高現場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高職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的車工之“外圓加工”的課程中,這個課題的模塊可以設計為“車工技能訓練”,任務名稱為“車外圓”,項目名稱為“外圓加工”,主要的授課方式為先展示和講授理論知識、再演示、后操作練習,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外圓加工的基本操作、工藝流程,形成對車床加工的興趣。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講解基礎知識,從而讓學生對整個流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在實際的演示中,教師可以一邊演示一邊提問,比如,如何快速準確地安裝和校正工件?如何正確選擇車刀和調整車床?在粗車和精車之前應該怎樣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和做好記錄,從而為下面操作做好準備。
對于機械類教學中應用現場教學,其基礎與核心內容是互動性,需要教師與學生加強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加強互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現場教學的作用,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在互動交流與小組合作中提高技能水平。教師應該先將學生分為5 ~8 人為一組的若干個小組,主要是根據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組織能力等進行分組,以此為操作做好準備。
在具體的操作中,一般需要按照觀察、傾聽、問詢、探討、操作共五大流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進行演示、指導與監督,保障過程中的安全和確保實踐的穩步開展。以上面所述的車工之“外圓加工”的課程為例,對于觀察,教師應該通過示范,讓學生觀察工件的安裝與校正、車刀的選擇、車床的調整、粗車和精車之前的試刀、刻度盤的原理與應用、縱向進給、實際加工等;對于內容,教師應該盡可能讓授課內容清楚和明了,并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比如,刻度盤的原理和應用中,使用中拖板刻度盤控制背吃刀量時,要求手柄轉至30、但轉過頭成40,正確的做法是什么?當學生回答“直接退至30”的錯誤答案時,應該及時糾正,告訴學生正確做法是“反轉約一周、再轉到所需位置30”等;對于問詢而言,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多提問,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解答疑難問題;在探討中,主要是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以此讓學生自己總結經驗,在小組討論后可以讓小組代表展示探討的結果,從而創設出積極活躍的現場教學氛圍,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實操中;對于操作,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分組操作,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情況慢慢操作、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地循序漸進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指導和監督。在學生操作完成后,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完成實操報告,認真填寫相關的內容。
對于課后評價而言,主要是根據學生與各小組的實際操作過程、操作結果和實訓任務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實操技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教師應該遵循平等和公開的評價原則,以基礎知識與實操能力為出發點,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進行自評,之后進行小組內部的互評,接著讓各小組之間進行評價,最后,教師根據前面的評價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計分制,可以根據操作的結果、操作規范、操作流程等進行分別計分,同時,還應該對學生和各小組完成項目報告的情況進行評價,主要是根據項目報告的完成程度、正確度等進行評價。除了以上的評價內容之外,教師還應該根據各個小組的練習情況進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評價的完整度、提高評價的效果。最后,教師可以根據評價的得分情況,對不同的小組進行獎勵或者懲罰,一般是以鼓勵和獎勵為主,這樣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實操的自信心,才能讓學生在今后的現場教學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從而更好地培養實操技能。
綜上所述,關于在高職院校機械類教學中應用現場教學的研究,教師應該先明確高職院校機械類教學中應用現場教學的內涵與原則,在此基礎上,根據機械類課程的具體內容,以及高職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等,將現場教學與機械類實訓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落實現場教學的課前準備、現場教學的課堂應用、現場教學的課后評價等,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現場實操中,在觀察、傾聽、問詢、探討、操作中提高相關的實操技能,以及掌握相關的知識,從而切實提高機械類課程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