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中國海油財務共享服務環渤海分中心
在全面覆蓋各行各業的時代,信息技術應用正在不同的領域廣泛的推廣,財務共享中心服務模式的出現,促進了審計工作的改革和審計方法的創新,但是,采用的財務共享中心對審計工作的靈活性要求頗高,也要求對審計的創新方法做進一步的完善,使得更好的提高審計的效率和準確性。
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的審計是發展過程中相繼產生的一種新型的審計方法模式,即審計機關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收集與被審計單位相關的數據,圍繞審計目標,采用計算機技術對審計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達到揭示被審計單位潛在風險、財務狀況信息等審計目的的一種審計方法。審計方法是為審計結果服務的,因此,分析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審計的特點,對提高審計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下的審計工作,具有顛覆傳統“抽樣審計”、不再拘泥于數據的細枝末節、不需要花費精力對數據論證等的特點。
財務報表和報告是企業會計信息的最終呈現,而報表和報告信息來源于賬務,賬務來源于原始憑證,形成原始憑證的單據審核和賬務處理尤為重要。成立財務共享中心并不意味著審計業務財務不需要對賬務信息負責,反而更應該體現出業務財務的主體責任。現有財務共享中心模式中,對單據審核的權限劃分不盡相同。一是全部委托共享財務審核,這種方式可能出現業務財務對賬務管理松懈,對是否正確反映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缺乏監督。二是由業務財務對單據進行初步審核,共享財務進行復核及賬務處理,這種方式可能出現各崗位審核要點不清晰,導致重復審核,浪費人力資源,影響工作效率。
由于財務人員流動較為頻繁,因此在工作銜接過程中,可能出現賬務處理紊亂的情況。共享財務人員根據信息化系統流程審核業務單據和附件,側重于審核原始單據內容是否符合規范、附件是否與公司制度要求一致等。財務人員由于每天沉浸在處理單據的單一、枯燥工作中,往往會脫離業務實質,忽略了業務流程中產生的風險,進而影響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財務共享中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需要向市場化轉型。作為單獨運營的實體,更需要財務專業與信息化相結合的復合型審計人才,才能應對激烈的市場化競爭。而現有財務審計人員業務能力比較單一,大多數人員業務接觸范圍窄,處理新業務的能力不足,依據核算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不足,財務審計知識融入信息化水平能力不高,難以適應財務共享模式下審計的需要。
會計信息趨向電子化以后,審計質量與財務信息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設計不合理、開發不滿足企業內部控制要求、系統運維不到位等,都可能導致審計出現差錯。系統更換涉及期初數據遷移,如果數據統計不全,銜接不正確,也會影響審計信息質量。
優化流程設計,統一審計標準,區分業務財務和共享財務的崗位職責,合理劃分權限,避免崗位職能交叉重復。共享財務審計應側重于業務監督,在事后核查賬務處理是否真實反映企業經濟業務事項。財務共享中心內部應按照審計業務性質設置業務崗位,專人專事,按照節點管理和控制,共享財務應重點審計。同時,對業務事項進行風險評估,劃分風險等級,對高風險、重點經濟業務事項、大額資金等業務,建立重點審計機制,落實好首辦負責制,分級把控,加強審核監督,確保審計質量。
財務共享中心業務審計不應僅局限于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更應結合會計政策和行業特點、企業經營特點和風險特征,提供個性化的審計服務,這都需要企業進一步增加審計人員培訓的廣度和深度。一是要定期開展審計專業知識培訓和業務討論,確保審計標準和核算原則統一。二是讓審計人具深入一線,加強與業務人員交流,了解企業業務流程和特點,真正實現業務知識與審計知識的有機結合。三是培養戰略思維,學習經營管理、信息化知識,培養一批專業知識硬、業務面廣的復合型審計人才。
審計人才是決定財務共享模式下提高審計質量的制約因素之一,可采用外部招聘和內部選拔相結合的模式,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將審計拓展到計算機、金融、法律等多元化專業相組合的復合型人才儲備基地。設置普通業務、關鍵技術、管理咨詢等崗位序列,建立合理崗位晉升機制,暢通內外部交流渠道,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團隊,提高審計質量。
財務共享模式下的審計離不開審計信息系統,企業應根據性質建立符合自身業務實際的財務信息化系統,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實現智能化、自動化。財務信息系統不是孤島,應與審計業務系統集成、融合。可以在系統中建立溝通反饋平臺,讓系統運維人員、財務人員與審計人員實時互動,及時處理遇到的業務問題和系統問題,確保審計的準確性。
財務共享模式的審計越來越能夠充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本文通過探討審計的特點,繼而展開對審計質量影響的分析。各審計部門應加強平臺建設,使審計憑借自身優勢,大大提高審計的質量。只有加強系統信息共享,實現分析,加強信息共享,才能全面提高審計質量,推動企業價值實現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