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軼博 江南大學
隨著網絡課堂和線上教學的推廣,除了直接進行網絡授課的線上培訓班之外,有很多線下的培訓機構,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開展線上的教學活動。這樣,原本忙碌的學生們,就增加了上“網課”的一環。隨著“網課”的興起,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的時間也增長,隨之而來就產生了一些問題,校園貸就是其中之一。2020年2月17日,針對今年寒假的特殊情況,教育部網站發布了《全國治理教育亂收費聯席會議辦公室關于謹防有人利用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名義進行網上收費詐騙的預警(2020年第1號預警)》,文中指出:有人通過班級微信群、QQ群等媒介假冒學校教師或班主任身份,以延期開學和組織開展線上教學為由發布詐騙信息,致部分家長上當受騙。此前,工信部也發布了《重要提醒:警惕疫情期間電信網絡詐騙新套路——謹防延期開學、冒充老師騙取學費》,然而近期,網上陸續曝出了幾起網絡相關的校園貸及其他類型的網絡詐騙案件。
近期,各種網絡詐騙亂象中,廣東一名12歲學生將家長給支付學費用的銀行卡綁定支付功能后打賞游戲主播十余萬讓人大跌眼鏡,網上流傳的各種詐騙、貸款廣告的信息也是數不勝數,這些信息隨著電腦彈窗、網站頁面、微博頁面等各種渠道植入。對于防范意識不強的人,特別是學生群體,很容易受到“免利息”“拿去花”等的誘惑,如何教育好學生,保護好學生群體利益不受損失,仍是預防校園貸發送的重中之重。
通過仔細對比寒暑假期間的詐騙案件,不難發現,騙子大多都抓住了大家“寒暑假急需購買學習材料”、甚至不惜花高價購買的心理。近階段,為了不影響學生們的正常學習進度,各地大中小學校陸續開始上“網課”,這又給騙子有了可乘之機。而造成在上“網課”過程中的詐騙案件一部分又涉及了“校園貸”,受騙學生往往是在上課過程中通過家長給的銀行卡綁定支付功能,由于自身欠缺防詐騙意識,自我管理能力差,家長監督不嚴,學校提醒不足等綜合原因影響下,沖動盲目消費造成大量的金額支出,有些甚至給自己的家庭帶來巨大財產損失。還有部分學生,假期在家零用錢少了,平時養成的大手大腳的消費習慣難改,預支的錢還不上又不敢和家長說,很容易落入校園貸的陷阱。
如何在家做好對校園貸陷阱的防范,需要學生、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網絡監管幾方面的合力指導。學生對網絡的好奇,是逐步受騙的開始。日常了解學生所需、所感興趣的內容,正面引導,并推薦適合學生瀏覽的健康網站,是家長和學校正面管教學生使用網絡的必要手段。當前互聯網產業發達,網絡內容繁多,良莠不齊,部分失德分子利用某些管理不當的網絡平臺發布不當內容和言論,抓住學生“獵奇”的心理,趁機實施詐騙及放貸等違法行為。
清朗的網絡空間,還需要網絡平臺加強管理。寒暑假期間,宅在家中的上網時間增加,各網絡平臺訪問量激增,如果網絡管理員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意識,就會放任甚至助長部分不良內容的產生,因此,互聯網平臺自身的健全建設以及監管力度,都應同步增強。
寒暑假期間學生在家用網絡上課、休閑的同時,更多的是學校和家長合力,對學生所接觸內容的把控。除了老師課堂的引導及正常授課,家長應開展適當的網絡安全教育。
從正規渠道獲取知識及信息,可以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不法分子從瀏覽痕跡中獲取信息,一旦造成信息泄露,就會引發后續一連串的不良后果。由于信息泄露引發的被威脅、勒索的情況往往很難被家校第一時間發現。抓住學生們的恐慌心理,一步步越陷越深。特別是對于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的學生來說,特別容易受騙上當,本以為可以自己解決的事情,殊不知深陷陷阱深淵,須知唯有第一時間告知家長和學校,必要的情況下報警,才是保護自己的正確做法。
網絡的開放,遠不止我們眼前看到的一面,網絡世界的一切,真真假假,聯接虛擬世界的電腦的兩端,很難真切的感知美丑善惡。平常心看待、獨立思考,正是學生們對待互聯網的態度,寒暑假期間長時間宅在家中,更應豐富日常活動,控制上網時間,不可沉迷網絡,可通過開展適當運動,給生活增加儀式感。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學校,都要時刻繃緊網絡安全的神經,不能松懈。
寒暑假期間的校園貸,區別于普通的校園貸,發生的地點多是在家,但受害人仍然是在校學生為主體。因此,家長除了對學生提供物質保障的同時,也應在學生上網課、使用電子產品設備期間,適當提醒并監督,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經濟管理能力培養。從學生思想上提高對校園貸的認識以及防范。與此同時,學校也應加強宣傳,拓寬渠道,采用豐富多樣的形式提醒學生理性上網,營造良好網絡使用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