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雪翠 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擺在三大攻堅戰的首位。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明確提出“要強化風險意識,要提高風險化解能力,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國有煤炭企業作為國有能源型企業,企業的地位、政策影響等因素決定了法律風險管理對其的重要性、緊迫性。
國有煤炭企業參與資源整合的方式一般有兩種,即股權收購和資產收購,其中,資產收購是指整合主體購買被整合煤礦的資產,原煤礦企業清算注銷,另行組建新公司,并且約定新公司不承擔原企業債務。在司法實踐中這種整合方式經常被認定為新設合并,根據《公司法》第175條規定:“公司合并時,合并各方的債權、債務,應當由合并后存續的公司或者新設的公司承繼”,這就導致整合主體在成立新公司后面臨一系列的風險,具體表現在:
(1)承繼債務的風險,即原煤礦企業的債權人要求整合主體承繼被整合煤礦的債務(包括銀行貸款、借款、工程設備款等),即使整合主體與被整合煤礦達成由被整合煤礦償還債務的協議,但該協議只有經原企業債權人認可才發生法律效力,否則,債權人仍然可以向整合重組后的企業主張債權。
(2)勞動用工及社保糾紛風險,即被整合煤礦的勞動者要求整合主體承擔原用人單位應支付的工資報酬、保險待遇、補償賠償等。
(3)其他歷史遺留問題可能導致的風險,如原煤礦企業對村集體許下的承諾、原來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未結的訴訟、仲裁等,都有可能在整合后追訴至新公司,要求新公司承擔責任。
煤炭作為傳統能源的一種,受經濟波動和市場因素影響很大,當煤炭產能過剩、供過于求時,賒銷及先發貨后付款的情況多有發生,進而產生大量的應收賬款,影響資金周轉,欠付到期債務最終導致違約,承擔違約責任。
煤炭企業部分新建礦井存在探礦權不完整、未批先建以及礦權主體與開發主體不一致等情況,這些情形皆有可能因違法違規被處罰,也不利于礦井建設與后期投入,甚至會面臨前期投資無法收回的風險。
鑒于目前的環保高壓態勢以及國家對煤炭企業的高標準要求,企業面臨的環保處罰力度較高,隱患較多。但囿于現有技術以及資金不足等因素,環保達標難度很大,企業被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不定時檢查以及主要領導被約談的情形時有發生,甚至有可能面臨停產整改、罰款等風險。
一是沒有形成系統科學、分工明確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和強有力的風險防控組織體系。具體表現為,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沒有形成系統和機制,法律風險管理的領域和范圍界定不明;沒有強有力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具體工作由某一部門牽頭站位不高,力度不夠,難以發揮總體調度作用。
二是法律風險管理機構不健全,人員配備不到位,缺乏法律風險管理工作開展的基礎。突出表現為設置法律事務機構或配備專職法律事務工作人員的企業法律風險工作開展的較好,沒有法律事務機構或法律事務工作人員的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基本表現為三個“零”,即零認識,零開展,零報送。
三是對法律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夠,沒有從戰略角度正視法律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主動開展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具體表現在企業的法律風險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對法律風險管理的認識還局限于“消防員”階段,具體工作人員甚至是主要領導不能客觀看待風險,認為有風險就是管理失職,沒有開展風險排查工作,或者雖然進行了排查但對排查出的風險不上報,或者開展了排查上報工作,但上報的法律風險事件不能真正反映本企業的核心風險狀況。
四是法律風險管理部門與職能部門橫向溝通機制缺失,不能及時發現法律風險事件并進行跟蹤防范。具體表現為法律事務部門及法律事務工作人員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話語權較弱,不能全面介入到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方方面面,而是根據其他職能部門的主觀認識,需要時通知參加,造成部分經濟活動缺少法律審查環節,為企業埋下法律風險的伏筆。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風險管理機制和組織體系。將法律風險管理列入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在企業戰略層面成立風險管理委員會,統籌推進法律風險防控建設和實施工作。
二是制定完善法律風險管理工作制度及法律風險管理責任制度,將法律風險防控嵌入管理過程。通過制度建設明確法律事務部門在法律風險管理當中的地位,以法律事務部門為法律風險管理部門,各業務部門為法律風險管理執行人,法律事務部門組織收集各業務部門匯報的法律風險,評估法律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產生的損失大小、處理風險的措施并發布風險預警。
三是健全法律事務機構及法律顧問體制機制,為法律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重要國有煤炭企業要全面落實企業總法律顧問制度,二級子公司普遍設立法律事務機構并配備法律顧問,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突顯法律顧問在企業內部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保證法律顧問享有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待遇,為依法治企提供人才保障。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薪酬體系及晉升通道。不斷縮小與社會律師的工資收入差距,激發企業法律顧問的積極性,解決優秀法律顧問引進來留不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