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芹 山東公用控股有限公司
權益結合法被用在企業合并中時通常具有兩個特點。其一,企業合并工作一般是通過企業股東權益的重新調整來進行會計處理工作,而不作為購買或者交易處理。其二,在企業合并處理時以最終控制方位處理角度,企業的資產負債價值無須進行調整,也無須依據固有價格來處理。企業合并過程中的各個權益方都會通過會計權益法直接并入資產和負債。也就證明了,合并企業的眾位股東將會對被合并企業的凈資產進行控制與管理,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但是通過這樣的資產管理方式,企業的資產負債價值不會在合并工作的前后產生變化。所以在企業合并過程中也不存在因為出售或者購買而進行的會計處理工作。
會計購買法中,將企業合并看作是一種企業之間的交易行為,將企業合并的兩個相關單位視作為買方與賣方。一般而言,企業合并可以通過購買途徑實現,就是將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等資金財務及一切經營項目轉移到出錢支付購買的企業之中。也存在部分企業會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實現企業合并。不論是直接進行購買還是通過股票發行,都需要對企業對的實際價值進行詳細的了解。之后再將企業的實際價值與賬面價值相互比較,為合并工作提供依據。在比較過程中所出現的差額就會以當期損益的成分來進行會計處理。除此之外,企業在合并工作中的收購支付額與資產的公允價值胡出現一定的差距。第一,資產公允價值大于支付金額,此時可以將差額視作為當期損益。第二,支付進而大于資產公允價值此時的差額可以當作是商譽進行處理。
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與2009年頒發第59號文件《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及2015年發布的第48號文件《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若干問題的公告》,這兩份文件對企業合并業務所得稅情況進行詳細闡述,其中提到,企業在進行合并知識,應接受被合并企業資產、負債及債券計稅,同時,在涉及非股權合并支付時,可將所計稅的資產進行調整,調整方式按照被合并企業計稅原有方式進行調整和處理,保障所得稅處理更為公平合理。另外,在非股權支付所取得的凈資產,可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將資產按照其公允價值進行合并購入,同時以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計稅基礎。如果部分企業的在合并支付時,85%以上的對價由股份方式來進行支付,在這種情況之中,剩余不超過25%的支付極有可能非貨幣資產,非貨幣資產一般包括企業所存貨物、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等等,由于非貨幣資產具備未來收益不確定的特征,因此這種情況下其稅務處理應予以注意,在處理上,非貨幣資產可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來確認轉讓損失或所得情況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非貨幣資產差額=(資產公允價值-資產計稅基礎)×(支付金額÷資產公允價值)。
股權收購也是企業合并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收購企業對被收購企業進行股權購買行為來控制被收購企業,在這一過程之中,通常會涉及三個主要方面,即收購企業、被收購企業及其原股東,這三個涉稅主體仍需按照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來進行稅務處理。一般而言,被收購企業原股東所被收購的股權應以原有計稅基礎進行確定及處理,收購企業所收購股權也應繳納正常的稅收基礎,因為在股權收購過程之中,三方僅僅是轉換各自股權,當然,在轉讓股權的同時發生所得,應繳納企業所得稅,如存在個人股東情況,則需繳納個人所得稅,如果該股權已經上市,無須繳納相應的個人所得稅,而在股權轉讓時出現損失現象,可在繳稅前扣除所損失股權價值。
企業想要各自能夠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在合并后能夠以最低的成本維持最長久的發展目標,需要合并企業雙方能夠對支付方式、合并方式、合并成本等方面進行統一分析和規劃,采取最佳符合雙方發展的稅收籌劃處理方案。如企業在合并款項支付方式上選擇超過80%的股權支付方式,則無須對所獲股票進行繳稅,但在出售企業股權時需繳納資本利得稅。資本利得稅與所得稅相比要少的多,這種方式的試用下,不僅有利于企業實現降低納稅的根本目標,還能為企業收益提供有力條件和充足準備。企業的收益越高,其所需繳納所得稅的標準費用也會隨之提高,而收益好的企業通過與收益差,甚至虧本的企業進行合并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所得收益,從而有效籌劃企業稅收金額。可見,企業合并是稅收籌劃工作合理開展最有效的途徑,而企業則需認真研究分析相關稅務政策和法律法規,不斷優化企業合并方式,從而實現對企業稅收科學合理的籌劃。
企業免稅合并過程中,被合并企業想要彌補虧損金額可利用評估增值額實現,簡單來說就是當評估增值額大于企業彌補虧損額時,合并方式采取繳稅方式更加有利。相反,評估增值額小于企業彌補虧損額時,就可采取免稅合并方式合并企業,這種方式更加有利。
近幾年我國時常發生企業合并現象,在企業并購過程中,企業應當加強對會計及稅務處理方法的重視程度。本文對企業并購過程中的會計及稅務處理方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企業并購也應當在轉手國家相關法律政策的前提下不斷優化自身庫四級稅務處理辦法。并且利用稅收同手的方式實現企業合并經濟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