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莉 山東省東阿縣審計局
近年來,隨著內部審計工作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地位越來越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直接關系著企業內部管理的規范性和質量水平,并能夠從長遠角度保障企業健康穩定發展。一般情況下,建筑施工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主要包括審計對象確定、審計前期準備、審計實施過程、審計報告出具以及審計后續整改等。現階段,即使審計管理制度得到改善與優化,但是建筑施工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制定一系列相關的優化措施以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
一是審計人員缺乏一線工作經歷。審計成立初期,審計干部多來自不同的機關事業和企業單位,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對審計工作很有幫助。近些年審計部門的干部多數是從校門直接步入審計機關,學歷高、理論知識掌握得多,但缺乏一線工作經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工作。二是審計人員創新意識不夠。在工作上還停留在傳統的財務收支審計,認為審計就是查賬,查賬的目的就是處罰,習慣于會計思維,不能夠全面地從多層次、多視角對待問題,綜合分析能力比較差。三是審計機關和人員質量風險意識不夠。目前審計覆蓋面越來越大,審計項目越來越多,尤其是區(縣)審計機關人員少、審計項目多,有的審計機關片面追求審計數量,不能投入足夠的審計人力,核定的審計工時明顯不合理,過分追求完成任務,忽視審計風險,致使審計質量不高,審計風險加重。
在審計管理的過程中沒有對績效審計、專項調查、經濟責任審計等不同審計項目所采用的審計目標和方法沒有深入研究,對收集的審計數據、收集的財務和商務電子數據沒有進行全面分析,致使審計實施階段的目標不明確,預審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一是增強審計職業道德教育。要經常教育審計干部忠于審計事業,熱愛審計事業,大力宣傳優秀審計干部的事跡,弘揚“清正廉潔、秉公執法”的職業道德。二是抓好業務學習。審計事業的不斷發展,要求審計干部必須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干部自學和定期培訓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審計工作實踐相結合。有針對性的選派部分審計人員到相關單位掛職學習,提高實踐工作能力。三是加強審計法和審計準則學習。審計法和審計準則是審計干部的行為規范,只有真正學深學透,按照審計法和審計準則的要求開展審計工作,才能在工作中規避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通常情況下,建筑施工企業主要以兩級或三級管理模式來實施施工項目管理,集團公司主要負責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標準,并委派項目團隊進行現場服務指導。基于此,內部審計機構的設立十分有必要,可以在會計管理的基礎上,對施工現場管理進行再監督和再控制,同時將必要的信息反饋給集團公司,以保障企業內控工作的順利開展。此外,內部審計機構還可以針對施工現場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進而逐步提升企業內部管理質量。健全的審計機構是內部審計作用得以發揮的重要保障。此外,內部審計工作還需要配備專業的、經驗豐富的審計人員。審計人員需要全面掌握工程造價、招投標活動、資源配置、成本管理和企業內控等方面的知識,并具備足夠豐富的工作實踐經驗。但是,有些建筑施工企業并不具備符合工作要求的審計人才或不能獨立開設內部審計機構。基于此,企業可以將具有審計相關理論知識水平和業務工作技能的會計、造價、工程、法律、經濟等各方面的人才進行整合,并結合建筑施工項目的實際需求,隨機靈活組合成相應的審計團隊。因此,企業內部審計人才庫的建立不僅能夠將內部審計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多項整合,還有利于內部審計工作抓住審計的重點和難點,進而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工作質量。
一是明確重點工作。審計署要求的審計全覆蓋,對審計機關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審計機關要圍繞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發展和重點工作,做到科學、合理的制定審計計劃,既要完成全覆蓋審計工作任務,又要保證重要項目、重點部位、重點資金、重點內容審計到位。二是重視審計方案制訂。首先,有針對性的搞好審前調查,摸清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機構設置、財政財務收支等情況,內部控制是否有效,搞清楚以前年度審計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整改情況,類似單位可能出現的問題,確定審計的重點內容和重點資金。其次,保證審計力量,搞好分工。要根據工作需要投入足夠的相關專業人員,并根據審計調查的情況,明確任務、合理分工。最后,搞好審前培訓。要根據不同的審計對象和審計內容,對審計人員有針對性的進行審前培訓,可以采取自學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實戰能力。
建筑施工企業積極開展實施內部審計工作至關重要。相關企業領導需要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程度和管理力度,積極健全、完善企業內部審計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保障內部審計工作公平、客觀、順利地實施,從而為項目管理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意見,進而提高企業內部管理工作質量,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