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鑫 安徽省宿松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佐壩管理所
在人類眾多資源中,土地資源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國家寶貴的資產。切實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對社會發展和民族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人們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對土地有很強的依賴性。土地資源是一種自然生態,在一定區域內,將氣候、地貌、巖石、土壤、水文、氣候等自然要素與人類當前和過去的勞動成果相互結合,形成自然與經濟的綜合體,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最基本的資料,帶有一定的社會屬性。要實現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保護。
土地利用的最終目的是滿足自身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對象是土地,在明確土地特性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行為,實現必要的社會效益。在某些方面,人類在滿足自身需要的時候,必須以利用土地為基礎,具體來說,包含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為滿足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通過利用土地創造物質財富;二是在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兩者的協調統一。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包含著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整合等內容,土地資源開發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有效的利用,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的開發,整合是開發采取的措施,把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做好上述工作之后,需要結合實際,采取綜合措施,保證土地資源的數量,增強其時空延續性,完善土地資源的結構,保護土地資源的特殊附加價值,維持土壤品質的均衡穩定,提高土地持續使用的能力,進一步造福于人類。
我國的耕地面積大,但是人均耕地面積小,對耕地的利用程度非常低,其中,生產力較低的耕田占了三分之二,產量高的地區相對較少,并且還有很大的增產空間。除此以外,林地的利用率也比較低,與世界平均值相比,單位面積的積蓄量與生產量還不到80%。對牧草的利用率也很低,其中,優質牧草在已利用牧草中只占25%,與美國相比,單位面積的畜產品數量不到三分之一。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建設用地自然成為重要的部分,我國的農村村莊占地遠遠高出城市,因工礦建設和生產建設造成的棄置地約為290萬公頃,復墾率僅僅為1.5%。
在開墾土地的過程中,使用恰當合理的方式非常重要,目前,由于亂砍濫發,在開發土地的過程中,過度開墾、盲目開墾、粗放型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水土流失的面積已經達到180萬平方公里,并且還在不斷增長。在環境污染加劇的情況下,約有五分之一的耕地造成嚴重的浪費,林地也不斷被侵占,影響了正常的開發與使用。除此以外,在日然災害的侵蝕下,每年有15萬公頃的耕地被嚴重損毀,加上資金投入力度不足,耕作技術的不到位,造成土壤的肥力下降,耕地的質量受到嚴重影響。
長時間以來,由于土地總體規劃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措施監督,造成耕地面積被非農建設用地嚴重侵占,征用的土地數量多,時間早,但是使用的數量少,時間少,很多土地甚至出現征而不用的現象,在時間的累積下,耕地資源被浪費,影響了土地性能的正常發揮。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最近幾年,很多地區設立開發區的時候太過盲目,大量良田被圈占,這是土地資源浪費的一種新現象。除此以外,農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濫批宅基地,村莊的國模不斷擴大,在向外延伸的過程中,中央位置出現空置的現象,最終形成“空心村”。
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土地生態建設進行合理規劃。對影響土地資源的眾多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在此基礎上,合理布局土地資源的生態建設,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合理化、長久化。第二,借助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減輕土地污染。在利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和技術,尊重實際進行創新,不斷解決工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減少廢氣和污水的排放,實現資源節約型的高新技術生產方式,在降低環境污染的同時,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除此以外,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堅決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生產水平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第三,重視農業生態建設,加大生態農業的建設力度,將有機農業與節水農業相互結合。通過技術創新,加大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開發更多的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改進農業利用的方式,將土地污染降到最低值。
對耕作不利的土地轉移到生產技術高的農戶手中,實現對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有些農戶因為身體原因,沒有能力進行繼續耕種,可以將他們的耕地承包給年輕力壯的農戶,使他們在專業機械設備的支持下,開發出耕地的最大價值。農村中有不少勞動力外出打工,空置的土地在流轉后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經營。生產出的產品經過如此加工,通過創立品牌、網絡推廣等方式進行銷售,提高了農產品的增值渠道,實現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尊重土地集體性質的前提下,不改變土地的用途,不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實現土地的流轉,有助于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人地關系中,土地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對土地的投資力度、利用方式和利用程度隨著不同的土地政策和法規而發生變化。因此,在開發和利用土地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違法占地問題進行仔細分析,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源,并針對實際情況,借助有效的具有針對性的執法檢查手段進行解決。當前,在執法過程中,存在著執法手段不嚴、力度不足、阻礙多的現象,可以通過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規進行輔助,對現行法規進行彌補,增強法律的規范性、完整性、可行性。另外,需要發動群眾,將群眾與監察制度進行有效結合,使群眾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督職能,提高制度的有效性,促進土地監督工作的公開化、制度化、專業化。
在緩解土地壓力的過程中,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有效利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資源浪費和污染嚴重的現象,使土地資源與經濟效益和諧共生。針對當前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促進土地生態建設,提高土地質量,強化土地流轉,提高土地產出值,加強土地監察完善機制,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更大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