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景 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政和縣供電公司
現階段,隨著自動化技術不斷運用于調度工作中,前期調查發現調度控管理中存在一定的人員結構老齡化、調度監控崗位無法融合、滿負荷運行時工作量大等問題[1]。在此背景下,技術支撐能力的不斷上升的基礎上,通過提出優化雙方人員配置,實行減員增效,協同共進,實現一值兩能,滿足調度管理工作的需求。
目前,縣級調度機構普遍存在結構性缺員、職工年齡偏大的問題,與調控運行對強學習能力和強適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需求的矛盾較為突出。結構性缺員造成的專業管理弱化,以及職工年齡偏大造成的學習周期長、適應慢等問題,均帶來一定的電網安全隱患。
在傳統的屬地化調度模式下,各縣調之間的協同少、發展不平衡、人均業務承載量不均衡,應對災害及電網重大風險的能力不強。通過調控業務融合對不同區域縣調之間主配網的管理模式、技術支撐系統[2]的融合建設兩方面對主配網調度集群化展開實踐及研究,促進調度集群化發展。在實現縣配調同質化管理的過程中提高主配網系統運行的安全管理和發展建設水平,對調度集群化及其技術支撐系統融合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最終促成集群化調度運作模式。通過“集群化”調度運作,全力盤活存量激活增量,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協同增效。
一是,為融合人員樹立正確的目標,通過多次開展協調會宣講調控融合工作的先進性和必要性,使融合工作深入每一位人員心中。
二是,重視對融合人員的關懷行動。由于融合工作周期長,工作壓力增加,通過解決融合人員工作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難,消除融合人員抵觸情緒及后顧之憂。
完善績效考核管理辦法是實現調控集群化管理的基礎工作。績效考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對兩縣調調控業務融合進行控制和管理,首先,它可以幫助融合后更好的選拔人才,為人員調整提供有力的依據,績效考核結果可以客觀反映出各值調控員的工作能力及其對最終實現集群化管理的貢獻作為;其次,通過考核,可以幫助調控員提升工作能力,促進其更快的成長,被考核人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自己的工作業績,從而發現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增強對自己的認識,進而幫助其改進不足,最終達到提升調控員內生動力的目的。
充分調動班組內模市場機制與工作評價體系,規范其工作任務,完善班組“工分庫”,與員工的日常工作工分掛鉤,以工分制、搶單制為機制,合理設置各項指標計算標準,將內模市場相關內容穿透至員工績效落地實施,實現人人身上有指標、肩上有擔當、形成權責明晰、獎懲有度,高效協同的運轉態勢。
比如:建立統一的四級市場內模機制,整合重點求同存異,有效推進聯調公司體制增效工作開展;梳理差異化清單,推行“五統一,同質化管理”,(統一規范、統一標準、統一思想、統一紀律,統一管理),鼓勵多勞多得,激發內生動力;梳理統一業務流程并修編相關應急管理規定及規范,建立業務融合培訓機制,每周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共同開展培訓,介紹本縣域主配網網架及電氣接線、設備在運行及處置注意事項等。按照“分區布點,集中調控”的運作模式[3],對松政聯調內部規章制度進行統一規范,完成運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差異化梳理,制定并落實統一的解決措施、各項風險防控措施和運行管理規范。
通過建立安全管理體系,提升整體安全無違章效益。比如:四值人員日常主要承擔調度臺業務,其余人員靈活調配,從而構成柔性常白班值班組兼常態應急備班,使班組各成員的分工更加明確合理,在緩解調控臺日常工作壓力的同時,使各人員能騰出時間對各類突發故障進行管控和預防。此外,也實現調控長對當班人員工作質量逐級評價,發生災備天氣下互備,協作高效,事故處理得當迅速,應急支撐高效有力。
攜手共進促幫帶,打破以往師帶徒模式,傳幫帶,以結對幫扶,攜手共進,確保日常工作規范有序,提升工作效率,提升聯調集群化管理后班組指標,實現了縣域間異地互備互援,通過業務均衡有效減輕基層負擔,提升調度隊伍整體素質。
科學合理設置人員崗位配置情況,由原11名值班員、1名副班長和1名班長的配置優化為8名值班員和1名安全員、1名副班長、1名班長。減員2人分別調整至:調控繼電保護專業、綜合技術自動化專業,解決調控專業崗位人員不足問題。使調度的安全業務有了專人管理,同時解決人員年齡偏大、素質參差不齊等帶來的安全風險管控難度大、工作質量不高,以及各地人員業務承載量不均衡的問題。在對雙方調控班實現集群化管理后,可優化配置縣調調控運行值班人員4名左右,每年節約人力資源成本80萬元。
改革聯調績效、內模市場機制,提高激勵員工積極性,建立個人工分與績效分配機制,實行效率提升,員工利潤成倍增長,聯調累計評價結果兌現每班組5000元,人均500元,多勞多得,實行員工真正創收。
綜上所述,通過兩個縣調對繼電保護整定、自動化等專業人員充實后,提升了聯合調控中心集群化運作靈活性與可靠性,充分調動各縣域調控人力資源,凸顯群智力量,實現1+1>2的優勢,為企業的穩定發展奠定基礎。